中国—马来西亚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
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03期
摘 要:在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鲜有中断、总体向好。自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马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为文化交流指引了方向,旅游和教育交流往来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动力。中马两国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机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教育、旅游、媒体、翻译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文化交流成果。着眼未来,中国和马来西亚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持续推动双方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历史;未来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3.012
[中图分类号]D829.338;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3-0076-07
一、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在交往过程中,两国开展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一)古代中马文化交流
1.佛教传播。据记载,在西汉时期,中国前往印度的僧人就经海路来到马来半岛[1]。5—6世纪,法显大师和义净法师曾先后在马来半岛停留,义净在当地停留期间从事译经和弘扬佛法的工作,受到当地人欢迎,汉传佛教得以在马来半岛传播和发展[2]。随后,由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开始兴盛,汉传佛教在马来半岛日渐式微。
2.邦交关系与朝贡贸易。据史料记载,中马朝贡关系始于唐代,到明朝两国朝贡关系愈加密切。15世纪初,明成祖实施“宣德化、柔远人”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其中,郑和五次途经满剌加,促进了中国和马六甲王国的文化交流。为了维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馬六甲王国统治者先后五次访问中国,明朝册封马六甲王国统治者七次,双方多次派使者互访。在这种邦交关系之下,马六甲王国统治者得以巩固自身政权,同时能够抵御以暹罗为首
的外敌。此外,马六甲王国还通过与中国的朝贡关系发展了贸易,马六甲王国将其土地上的物产进贡给中国,中国也给予了马六甲王国大量的商品。在交往中,中国农具的传入改变了满剌加刀耕火种的落后方式,指南针的传入也促进了当地的航海事业发展;满剌加的花锡及沉香等药材传入中国,也丰富了中国的工艺品品种及中药材库。同时,明朝时期郑和在满剌加积极传播伊斯兰教,促进了满剌加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3]。马六甲王国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与外部的良性互动,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转中心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
(二)近代中马文化交流
16—18世纪,随着葡萄牙、荷兰殖民者入侵马六甲并进迫、骚扰中国沿海地区,中马交流交往总体陷入停滞。一直到近代,随着大批华工被骗或贩卖至马来亚,中马文化交流才逐步恢复。
1511年,葡萄牙侵占马六甲后,试图通过商业贸易等多种手段进迫中国。中国在沿海地区实施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预防葡萄牙人入侵。同时坚决反对葡萄牙侵占马六甲、不接受葡萄牙对中国的封贡[3]。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与马六甲的贸易往来中断,文化交流方面
进入停滞阶段。1641年,荷兰殖民者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马六甲。荷兰在侵占马六甲的同时,不断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带,企图打开中国的大门。1684年,清朝海禁政策开始放松,荷兰人得以在广东、福建两省进行贸易,但中马之间的贸易交流与文化交流仍处于停滞阶段。
1786年,英国殖民者强占槟榔屿。在侵占、开发马来半岛的过程中,英国殖民者对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在英国殖民者侵占马来亚之前,就已有华人因各种原因来到马来半岛当劳工。为了获取中国的商品以及开发马来半岛,从19世纪起,英国殖民者从中国广东、福建一带拐骗了大量的“契约劳工”[4]。据不完全统计,在英国殖民者统治马来亚的170年之间,大约有700万至800万华工被贩运到马来亚和婆罗洲。华工被输送到马来亚之后,成了开发马来亚的主力,他们在种植业、锡矿业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对马来亚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华工成了维系中马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中国辛亥革命期间,马来亚成了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革命的中心。孙中山曾在马来亚筹办书社,组织同盟会,办《中兴日报》等,宣传革命思想[4]。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支持体现了当时中马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同时辛亥革命也对马来亚人民的觉醒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马来亚华侨展现出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自发建立组织支持抗日战
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殖民者占领了马来亚。马来亚各族人民尤其是华侨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共同的命运进一步密切了中马两国人民的联系,进一步巩固了传统友谊[4]。
(三)现当代中马文化交流
中国动漫发展史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中马两国关系处于低潮时期,文化交流也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东盟国家开始致力于将东南亚建设成为“不受外部强国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干涉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区”,中马建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的。1974年,中马《联合公报》签署,此后官方及民间的经贸和人文交往逐步恢复正常。中马两国在巩固双边友好政治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1999年11月,中马两国政府签署了《中马文化合作协定》,为新世纪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架构[5]。进入21世纪,中马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新时代以来,中马两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二、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的现状及特点
(一)动力来源充足
首先,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马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晤,签署多项文件,推动文化交流深入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确定2014年为“中马友好交流年”,促进了两国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4年5月,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访问中国,双方重申扩大教育、文化、传媒、青年等领域合作的意愿,扩大人员互访规模,巩固中马传统友谊。2015年11月,李克强赴马来西亚参加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时与纳吉布会晤,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文和媒体等领域合作,开展青年团互访,在马来西亚设立文化中心,鼓励两国民众往来。2016年10月,纳吉布访问中国,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共同努力落实两国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2014年至2019年执行计划》,鼓励和支持双方文化机构和文化团互访交流,共同支持在马来西亚设立中国文化中心。2018年8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问中国,双方一致认为旅游在促进人文交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增进两国相互理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同意加强、深化并扩大有关合作,并宣布2020年为“中马文化旅游年”。
其次,旅游和教育交流往来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动力。从中马两国签署的文件来看,两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加强人员往来,多次提出要通过教育合作、旅游合作等途径扩大人员
互访规模。人员往来的增加和跨境旅游手续的简化,促进了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2019年,中马双边往来人数达379.58万人次,其中中国公民到马来西亚241.23万人次,马来西亚来中国138.35万人次,中国已连续7年是马来西亚在东盟国家外最大游客来源国[6]。马来西亚自2016年3月起对中国游客实施eNTRI免签计划,跨境游客所需的手续简化有力地促进了中马旅游的交流与合作[7]。中国和马来西亚互派留学生频繁,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招收马来西亚籍留学生仅为632人,2016年為6 880人,2018年增至9 479人[8]。来华留学生需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马来西亚拥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以及众多的华裔人口,促使更多的马来西亚华裔学生选择留学中国[9]。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2015年马来西亚共招收60 244名国际留学生,排名前十位的来源国中,中国籍留学生在马来西亚的人数位居首位,占留学生总数的19%。马来西亚的大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开设学分转移和双联课程等特教育模式,留学手续办理周期短,留学费用低,吸引了众多中国留学生。
(二)机制不断完善
在中国—东盟层面,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立足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框架内。东
盟社会文化共同体是东盟共同体的三大支柱之一,东盟重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合作,通过设立文化周、文化艺术节等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同时共同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提升东盟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10]。中国与东盟的社会文化合作与交流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广西南宁为例,南宁充分发挥毗邻东盟国家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进东盟,同时将东盟优秀文化“请进来”,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打造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等品牌,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11]。
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双边层面,为推动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确保双边文化活动顺利持续开展,两国积极创设双边文化交流机制,成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机构,策划、组织、参与、拓展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机构投入到中马双边文化交流事业中。首先,政府部门积极筹划和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对双边文化交流活动进行顶层设计。中马两国负责文化交流的政府部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密切配合,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部门官员或秘书也出席活动现场,确保双向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下属部门及驻马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其次,驻外使馆、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积极承办文化交流活动,确保了文化交流活动的有序开展。两国驻对方大使馆高度重视文化交流活动,使馆在特定节日期间会举办面向对方国家民众的文化活动。再次,高等院校设立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开展文化学术研究,举办文化学术论坛。高等院校还与图书出版社通力合作,成立翻译中心,出版双语作品,利用传统经典促进文化交流。
(三)交流成果丰硕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马文化交流活动已逐渐形成了“主题周”“主题年”“主题论坛”“主题会议”等在内的特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涉及教育、旅游等诸多领域。
1.教育领域。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开展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08年以来,交流周已连续13年在贵州省成功举办。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展览”多次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柔佛等地举行;交流周期间,也曾举办过“中马高等教育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马来西亚—中国(贵州)教育合作论坛等主题论坛。交流周是中国和东盟间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在中国和东盟多地开展了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特项目活动,成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开展教育合作的重要平
台[1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