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的哲学思考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往往很巧妙地嵌入到我们的身边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和自然万物一样,拥有着自己的哲学。计算机是个多维的物体---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哲学思想的升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哲学在计算机方面的巧妙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还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刚好和这些规律有一种相当默契的耦合。
根据电子计算机采用的元器件的演变,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4代: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运行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程序: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出现高级语言程序;第三代(1965~1971),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出现操作系统、结构化和模块化程序设计;第四代(1972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方面出现数据库、知识库等。这符合认识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电子计算机诞生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可以看出,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突破人体器官功能的局限性,借助各种实践手段不断实践积累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尚且如此,这更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计算机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从晶体管计算机到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即计算机构成元器件从单个元件到将多个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是计算机技术由于电子技术发展的“量的积累”而引起的一次“质的飞跃”。又由于集成电路规模不断扩大的“量的变化”,在更小的芯片上容纳更多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却不断增强,导致计算机技术再一次飞跃,出现微硝电子计算机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于是计算机应用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而且直到如今,制造计算机的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仍然 是在不断扩大规模。
此外,计算机的发展现在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计算、计算机的诞生解密的用途了,他更倾向于完成一些高精度的控制或高速度操作任务及各种自动化任务,这正是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慢慢的提高的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完美体现,这也正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体现。
计算机技术在“矛盾运动”中前行。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它们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配备任何软件的“裸机”几乎不能完成
任何任务,而没有硬件对软件的物质支持,软件根本无法运行,只有硬件和软件协同工作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之间又具有相互排斥的属性。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发展速度并非完全“同步”,时而硬件短期超越软件发展的速度,时而软件短期超越硬件发展的速度,在这种短期的速度不平衡的过程中,一方受另一方的制约,同时又会促进另一方的发展。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双方“在矛盾的运动中”共存,促使计算机系统不断发展。
其次就是二进制的发展过程,二进位制出现于人类早期,它满足人类原始、粗犷的物物交换行为,即所有交换物都合并成一个计算单位来进行,如作为“单位1”的十只羊与作为另一个“单位1”的三头牛发生交换;复合交换行为都分解成作为一个计算单位的简单交换来进行,如十只羊与三头牛发生交换,结清一次,再有一袋果子与一张羊皮发生交换,再结清一次,等等。显然,这种满足人类原始、粗犷交换行为的二进位制具有明确的“是”和“否”、“肯定”或“否定”的含义,成交就是“是”、“肯定”,也就是“1”,不成交就是“否”、“否定”,也就是“0”。但同样显然的是,这种原始交换意义上的二进位制是无法用于进一步的计算活动的,随着人类思维进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它必然被十进位制所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高度赞扬“0”这个“位值”的确立进而引发的十进位制的确立对于人类思维进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
在二进制与十进制联系中,将二进位制理解为实现十进位制之内容的形式,并且将这种实现形式理解为一种矩阵图形,就立即直观地看到了它与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说的联系。阴阳八卦的阴阳互动也是一种“是”与“否”、“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运动,而且也是以各种矩阵式的图形来表达的;从阴与阳的不同组合得出的八卦,衍生出世间万物,而电子计算机以0和1构成的“虚拟世界”, 至少也在复制着人类生活的千姿百态,二者之间果真有一种相通的“底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说相联系,或者再具体点说与阴阳八卦说的哲学思维方式、技巧相联系,并非附会。
同样地,以二进位制式的“是”与“否”、“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运动来理解或诠释全部人类生活,也可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到共通之处。众所周知,西方哲学的基本范畴是“to be”或“not to be”,也就是“存在”和“非存在”、“有”和“无”;“存在”和“非存在”、“有”和“无”的相互运动,就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世界,至于康德把这个世界本体解释为“物自体”、黑格尔解释为“绝对精神”、毕达哥拉斯解释为“数”等等,那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抽象度的差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同样可以说,人们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西方哲学传统相联系,认为它是一种哲学思维的产物,也是成立的。
然而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这一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他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这本来就不是绝对公平的社会增加了一些新的不公平的因素,比如说:
1、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互联网的中心指导思想就是使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使用信息资源,即“全民原则”。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世界各国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通力合作。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普及化,建成后的因特网所联结的必将仅仅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在线的也仅仅是那些有钱人,那么这势必加大公众获取信息的贫富差距,并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种交流信息的能力的极端不平等,对“信息边远地区”、“信息贫民”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长此下去,他们很可能永远落后于时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