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滥竽充数相近的成语故事
鱼目混珠,名不副实,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鹬蚌相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鹏程万里,抱薪救火,杯弓蛇影,揠苗助长,买椟还珠,自以为是,口是心非,鼠目寸光,子虚乌有,贼眉鼠眼,勾心斗角,离经叛道,恶贯满盈,狐假虎威,指鹿为马
跟滥竽充数相近的成语
鱼目混珠
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鱼目怎么能冒充珍珠野草不能成为树。
【示例】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危在旦夕的反义词【近义词】滥竽充数、以假乱真、鱼目混珍、泥沙俱下、碌碌无为、凑数其间、鱼龙混杂、冒名顶替、狗
尾续貂、老婆当军【反义词】泾渭分明、一清二楚、黑白分明、判若鸿沟、是非分明
跟滥竽充数相近的成语
鱼目混珠,名不符实。
鱼目混珠,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úmùhùn zhū,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鱼目混珠(拼音:yúmùhùn z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魏伯阳《参同契》。
鱼目混珠指用鱼眼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2]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鱼目混珠”。[2]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满愿的人,十分善于辨别珠宝玉器。有一次,满愿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办完公事,满愿信步来到街上,在一家很不起眼的铺子里,满愿发现了一颗珍珠。只见这个珍珠又圆又大,泛着柔和的光,一看就知道是一件无价之宝。满愿立刻拿出身上所有的钱以及值钱的物品,买下了这颗珍珠。回到下榻的旅店,满愿又派人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个盒子,然后把这颗珍珠放在盒子里面,小心地收藏起来。
回到家里,满愿迫不及待地叫来几个知己,把这颗罕见的珍珠拿出来让他们观赏。见到这颗珍珠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大、最好的珍珠。
满愿有个邻居叫寿量,他也听说了满愿得到一颗大珍珠的事儿。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寿量常常忍不住想把自己祖传的那颗大珍珠拿出来和满愿比试比试。可一想起祖先留下的“不可轻易示人”的遗训,他只好作罢。
事有凑巧,不久,满愿和寿量都得了一种怪病,四处寻医问药,却一点儿效果也没有。眼看他俩的生命危在旦夕,两家人都急坏了。这一天,街上来了一个游方郎中,说专治各种疑难杂症,两家人急忙把郎中请到家里。郎中仔细诊治了一番,对他们的家人说:“病倒是没问题,只不过需要用珍贵的珍珠粉做引子,才能。”听了郎中的话,两家人面面相觑,都想起了自己家里那颗稀世珍珠。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为了治病,他们也只好忍痛从珍珠上磨下来一些粉末,然后掺在药里给病人吃了下去。说也奇怪,
满愿吃下药没两天,病就有了好转。可寿量却一点儿好转的迹象也没有,他的家人都觉得非常奇怪。
过了两天,郎中又来了,听了寿量家人的叙述,郎中说:“能不能请你们把所用的珍珠拿出来给我看看?”寿量的家人连忙拿出那颗珍珠交给郎中。郎中把珍珠拿在手里看了看,笑着说:“这哪里是什么珍珠,只不过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你们用鱼眼睛充当珍珠,
怎么能治好他的病啊!”寿量的家人一听才知道,自家祖传的珍珠原来只是一颗鱼眼睛,只好又另行买来了珍珠粉,这才治好了寿量的病。
成语寓意
故事中满愿和寿量的珍珠在外观上看似无异,然而到了治病展现真功夫的时候寿量的“珍珠”却没了功效。鱼目的形状和颜相似于珍珠,寿量只看到二者相似的形状和颜,却忽略了相异的质。但是鱼目的形状和颜无论多么相似于珍珠,二者毕竟各自具有自身的本质,就算侥幸“混珠”一时,终究还是会有被发现的一天。
名不符实,成语,拼音míng bùfúshí【出自】: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意思是名声和实际不相符。
名不副实(拼音:míng bùfùsh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名不副实(副:相称)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空有虚名。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宰衡官以正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名不副实”。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已经位尊权重,又想把女儿许配给皇帝当皇后,以巩固他的权力,于是上奏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年,皇后住的长秋官还没修建,掖廷内还没住进嫔妃。以往国家多灾难,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皇位继承人,婚配不当。请考查研究《五经》,制定出聘娶皇后嫔妃的礼仪,按照正规,给皇帝选配十二名嫔妃,以便生育更多的继承人。应该广泛地征选前两朝王族的后裔和在长安的周公、孔子的后裔以及世代列侯的嫡亲女儿。”
王莽对自己的权利还不满意,于是上书说:“臣莽私下思量,我的爵号为新都侯,号称安汉公,官居宰衡、太傅、大司马,爵位尊贵,封号崇高,官职重要,一人就蒙受五项大恩,以臣鄙陋之身,确实不堪承担。根据元始三年天已获丰收,前因灾荒而省免的官职也应恢复。臣以为,宰衡的职责就在于统领百
官天下,没有印章,即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臣莽本没有兼任官职的才能,如今既蒙朝廷错爱,受到信用,臣就请求让御史刻宰衡印章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刻成即授与臣莽,交还太傅与大司马印章。”于是太后下令说:“同意。印上所佩的丝带与相国相同,将亲自出面授印。”
成语寓意
在社会上,名不副实的教授、专家、名医、博士,以及名不副实的商品、获奖论文等不良现象比比皆是。名不副实现象泛滥,冲击着人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助长了虚伪、浮夸、不诚实的风气,使人们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对国对民皆是百害而无一利。并且徒有虚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