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及民居改造以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
TRAVEL 行走
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及民居改造
以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田村为例
A CASE STUDY OF SHITIAN VILLAGE BASED ON VILLAGE PLANNING AND RESIDENTIAL RE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NATURAL HERTIGE PROTECTION
彭智谋1,2
柳肃3刘永祚4*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3000;2.丘陵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科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3000;
3.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3000,
4.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413000)
摘要:以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田村为例,从环境、文化、审美、精神等方面出发,以文化、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的规划愿景,综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及民居改造方法,为保护世界自然
遗产与人居规划提供实践经验与参考。
关键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村庄规划;民居改造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和世界遗产委员会(WHC )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具有生态、游憩、景观、科研、经济等价值。在世界自然遗产区的强大吸引下,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自然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过多追求经济效益,使得自然保护区出现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的趋势,同时,村民私自扩大规模以及自然保护区与原住居民之间的矛盾等状况也日益突出[1]
。村民自发修建、改造的行为因缺乏
科学性和合理性,破坏了自然遗产保护区的环境和整体风貌,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村落格局、传统民居风貌遭到破坏。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宏观战略之后[2]
湖南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居民危房改造和特民居建设,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以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田村规划为例,着力研究自然遗产保护区内的民居规划与改造,在保护
自然遗产风景区的前提下,推广和健全民居保护机制,为加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提供理论、经验和设计参考[3]
1项目概况
崀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新宁县境内,毗邻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其地质结构奇特,山、水、林、洞浑然一体,是一座纯天然的丹霞地质博物馆,也是难得的环保型山水自然风景区,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选美中国”评选为“中国最美丹霞”之一(图01、图02)。
石田片区在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名中属于景区保护的缓冲区域,属于辣椒峰景区。村域地形以山丘环绕中间平原,整体自然条件优越,民居建筑沿四周山脚分布,共有4个村民小
组,建筑质量差异大,风貌较差建筑主要集中于石田村4组的山坡上,居民拆迁意愿强烈。2村庄环境对遗产本体的舞台效应
石田村是崀山风景名胜区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展示崀山风景区的天然舞台。中国自古来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环境观,这种东方哲学思想,是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心态。人从大自然中提取灵感,而
纳入人工建设环境中的自然又被赋予人文意义,人与自然融合贯通,创造出璀璨的文明。
村庄规划注意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充分挖掘村落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崀山风景区特和基地外延的旅游空间格局
[4-5]
笔者将下石田景区的规划归纳为“一心、一轴、两带、多节点,点轴互动,多点交相辉映”(图03)。以辣椒峰景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石八公路为轴,渺渺崀溪和丹霞景观为两带,沿村庄多个节点相互串接、互相呼应。同时,将下石田村规划为生态农业观光区、民俗风情体验区、特民居风貌区等10大功能区(图04)。进村道路上设置的观景台,为最佳视线切入点,映入眼帘的是最美的丹霞水墨画卷。同样,在辣椒峰设置观景平台,看山环绕下错落有致的石田村落,欣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风光(图05)。这种人与自然的“互文”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取向的体现。石田村是崀山将自身信息烘托和发扬并向大众展示的不可或缺的舞台,也是世界遗产保护、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规划设计对崀山世界遗产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3通过村庄规划,提高遗产保护的地位和质量
在城市化浪潮中,在旅游业的刺激下,缺乏规划的石田村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存在土地浪费、管理不到位、设施落后等问题,遗产周边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不断受到冲击,空间肌理和文化氛围逐渐消逝。合理规划村庄,把村庄与自然遗产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遗产保护的范围和领域得到扩大,遗产保护的内容更加丰富。
3.1“控制为主,搬迁为辅”的分类整治调控思想
根据整体性、地域性、保护性、经济性等原则,通过访问调查与入户询问的方式,记录每一栋住宅的年代、结构,对每一栋建筑进行细致的调查评估。按照实际情况,将下石田村建筑分
为3个类别,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一类建筑由于质量较好,立面完好,本身带有地域风格特征。对此类建筑规划予以保留,只作局部修整。二类建筑,其建筑结构主体较好,立面装修风格不一,与环境格格不入。此类建筑结构予以保留,并提取传统元素对建筑造型和装饰加以改造。三类建筑一般年代久远,质量较差,存在安全隐患,规划予以拆除[6]。对部分交通不便或有碍景观的住户实施搬迁,增加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调整村落民居密度,适当整理各村间的步行游道,加强各住户的联系,便捷游客的游览线路。有机疏导整治环境,完善交通网络和排水系统,完善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周围核心保护区内的破败建筑进行拆迁安置,梳理空间,保证宗祠的整体性(图06)。3.2空间肌理的重塑
由于村民的自发扩建行为,石田村建筑新旧差异较大,这种随意穿插的现象使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发生变化。设计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理路成脉,疏巷成网。根据地方民居聚集的特点,对原有凌乱的道路进行梳理,根据实际情况拆除破旧房屋,打开空间,连通成巷,形成“路+巷+院”的规划系统。另一方面,构筑节点,塑造核心,拆除破败房屋,开辟支路到达区域内部,建设多个公共空间,提供村民交流场所(图07)。3.3建筑风貌的统一
从视觉的效果来看,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立面景观是体现村落传统结构氛围的重要实体空间因素。因而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在满足邻里交往的基础上,设置交流中心和休闲广场区域。建筑规划从自然风貌考虑,以双拼为主,独栋为辅,通过前后的错落来丰富建筑立面景观。设计手法上借鉴湘西南地区干栏式民居特点,尊重当地居民生活习俗与精神观念,将传统的窗花、挑檐等元素融入设计,采取挑、错等传统民居手法,取得丰富的立面造型及效果。彩上以白为主,木质部分以其本为主,融入崀山丹霞红,搭配以深灰坡屋顶,形体上错落有致,尺度宜人,与环境相协调[7]。
通过合理规划,提高石田村的保护地位,使自然遗产得到更完好、妥善的保护。如果没有周边环境对自然遗产从物质空间到文化氛围的环绕和保护,自然遗产将成为一座被现代元素包围的孤岛,长期缺乏文化滋润的自然遗产,很容易就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通信作者
*124
JUL
2021
图01最美丹霞地貌(图片源于网络)图03规划空间结构图图04规划功能分区图
图05鸟瞰图
图06民居调控图图07重塑空间肌理
图02最美丹霞地貌(图片源于网络)
125
4从自然价值到文化价值的提高,为自然遗产的保护注入活力
4.1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文化景观”概念,正如公约概述所表述的: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文化景观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自然之中,能够充实和强化自然的美,使其更具魅力,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联系,把人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知拔高到更加宽广和博大的维度[8]。崀山脚下的石田村,是楚勇军的发源地。作为湘军的前身和雏形,新宁先贤用生命和血泪诠释了特最鲜明、内涵最广阔、张力最强劲的楚勇文化(图08),而由清代楚勇将领、两江总督刘坤一捐建的刘氏宗祠,是诉说楚勇历史的最佳载体。通过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进行修缮以及相
应的展示改造,让游客感受楚勇文化。对宗祠附近空间进行疏导,保证其完整性。游客到达宗祠的主要道路为宗祠村道,将其拓宽至5.5m,且适当外移,在宗祠前设文化广场,预留缓冲空间,并结合田园步道景观、辣椒文化景观以及宗祠背后的自然山体景观,达到景观视线的通透性与丰富性。以宗祠为引导,在两侧分别规划楚勇文化展示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通过广场的文化雕塑、文化景墙和馆内文化展示,重现楚勇的精神、血性与气韵。楚勇文化作为湖湘文化中最奇特的文化,这种浪漫、粗犷的性格特征也将一直延续下去,而这一文化景观节点的塑造,也为石田村人创造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娱乐场所(图09)。
4.2从遗产的物质性到非物质性
随着对遗产价值的深入认识,遗产的物质价值和非物质价值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整体。这种有形到无形的发展过程,是引领人们将世界自然遗产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全部纳入保护关注系统内部的方法,这种做法能让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周围环境得到更加全面和科学的保护。
世界名胜海拔超过300m高的崀山陡峭岩壁是稀有药种野生石斛的绝佳生长环境。正是这种环境,使得采摘变得非常困难,久而久之,因时代变迁,这项悬崖采摘技术几近失传。如何将崀山石田特有的采药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是保护崀山文化的重要考量之一。在辣椒峰景区服务中心和林家寨服务中心对药文化进行宣传,让游客充分认识了解崀山采药文化,同时结合生态农家乐,发展药材销售,将以铁皮石斛为首的崀山药材打造成下石田居民的一个新型产业,等等,都是适合的发展途径(图10)。
4.3从观光式到体验式的转变
随着认知的提高,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追求一种体验和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式旅游”。建筑师的介入,将遗产周围环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比隔空观物式的参观更具吸引力。这种对感知力的重塑,在注重游客实际感受的同时,也能间接将文化传递给社会大众。对崀溪岸线及周围地块景观进行改造,并对水车、农耕方式体验重新定义,让游客从“看过、游过”,变为对自然充满欣赏的零距离接触[9]。针对自然条件进行游览路线的重新编排,改变以往设计线路单一、游客过于集中的弊端,增加沿溪慢行、山顶游览等多元化路线,并与林、溪、石、山等自然元素相结合,通过大小环线相互连接,拓展观赏范围,丰富游历体验。遵从旅游注重体验性的大趋势,为人们提供一个感受当地历史的场所记忆,体会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场景。这既是石田村发展乡村经济的强大动力,更是对传统村落和民居进行动态保护和有机更新的一种方式(图11、图12)。
5结语
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古人留给现代社会的珍贵财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自然遗产是当代人的一种职责。自然遗产内的民居也是自然遗产资源的一部分,解决民居与自然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重要。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居民应当以一种参与的方式融入其中[10]。本文从
环境、文化、审美、精神等方面出发,注重实践和现实效益,以一种文化、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的规划愿
图08楚勇文化126
JUL 2021
景,并制定设计思路和步骤。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自然遗产分布广泛,应根据自然遗产分类、地域的不同,应对建筑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制定适合本地保护区的规则和措施。根据自然遗产区的村落聚集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挖掘当地人文与自然文化,使地域性、人文性在民居保护上得到体现,以达到丰富自然遗产资源的目的。参考文献:
[1]邓志平.世界遗产地保护的权益冲突分析
[D ].杭州:浙江大学,2016.
[2]秦书生.习近平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阐
释与实践要求[J ].党的文献,2018(5):28-35.
[3]王应临.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
区规划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4.[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
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
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6]袁佳利.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民居改造与环境
整治模式探索[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薛卓恒.湘中地区城镇传统民居形态研究
[D ].长沙:湖南大学,2007.
[8]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
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9]何勇奇.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文旅特小镇营
建策略研究[D ].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10]龙耀,李雪岩.自然保护区对居民的影响和
对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1065-1070,1086.图片来源: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团队绘制或
拍摄。
收稿日期:
2021-06-08
图09文化景观节点分布图图11景观节点分布图
图10崀山药文化
图12景观节点分布图
1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