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属性
业务单位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
第二海洋研究所(杭
州)
第三海洋研究所(厦
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
津)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北京)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
津)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
海)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北京)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
用研究所(天津)
国家海洋
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
研究所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
仪表研究所
中国科学
院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
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
全球三大检测机构家实验室
海洋水产研究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
中心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
山)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
院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
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
学学院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
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
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
洋工程结构研究所
国土资源
部地质调
查局国内高校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研业务单位(含业务方向)及对口服务的职能部门
业务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海、大洋和极地海域自然环境要素分布及变化规律,包括海洋资源与环境地质;海洋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方法;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海岛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等。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底科学与深海勘测技术、海洋动力过程与数值模拟技术、卫学科方向星海洋学与海洋遥感、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工程海洋学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19个重点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生物、化学、地质、动力、遥感、声学、环境与生态、极地与深海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在海洋生物技术与资源开发、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台湾海峡与热带边缘海应用海洋学等四大领域的研究独具特,居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是对国家海洋技术实施业务管理;为国家海洋规划、管理、能力建设和公益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技术支撑;同时担负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前瞻性、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形成水文气象观测、卫星海洋遥感、生态环境监测、水声测量、浮标工程、系统集成、船用甲板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及技术经济研究等十余个专业和技术方向。
主要职能是负责我国海洋卫星系列发展和卫星海洋应用,包括海洋卫星应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订、卫星海洋遥感应用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海洋卫星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海洋卫星遥感监测的技术支持、海上辐射校正场和真实性检验场的规划和建设等等,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及海洋安全提供保主要负责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的发布及业务管理,为人民生产与生活、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海洋灾害预警报主要有:
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预警报以及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分析预测;海洋环境预报主要有:海流、海温、盐度、海洋气象预报、海洋气候、厄尔尼诺等;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报主要是指针对海上搜救、溢油、污染物等制作发布漂移轨迹、扩散路径等分析预测结果。
主要职能是管理国家海洋信息资源,指导、协调全国海洋信息化业务工作,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和海洋安全提供海洋信息的业务保障、技术支撑与服务。主要业务领域包括:海洋资料收集、管理、处理和服务,承担海洋环境与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Argo资料中心的运行与管理;中国海洋档案馆和文献馆的建设与管理;数字海洋系统开发与运行;海洋功能区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海洋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赤潮监控区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污染现状与趋势性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主要海洋功能区监测以及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同时还开展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
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有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实验室、电离层物理实验室、极光和磁层物理实验室、极地生物分析实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极地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和船载实验室等实验分析设施;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建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北极建有黄河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极地雪冰和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托平台。极地中心拥有“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是中国从事海洋政策、法律、经济和权益研究的核心单位,是国家海洋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开展海洋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共设海洋法律与权益、海洋政策与管理、海洋经济与科技、海洋环境与资源四个研究室。
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海水利用公益技术、共性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级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研究方向为: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净化与水再利用、膜科学、海水利用发展战略、海水及苦咸水利用检测与监测、海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防腐与水处理等。
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在蓝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在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定位是以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共享与开发平台为基点,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性体系,强化中科院在我国深海事业中的战略性地位。在深海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与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及海洋生物相关的深海科学问题研究,以深海环境与生态过程、深海地质构造、沉积演变及其油气矿产资源、深海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深海核心科学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与深海科学研究相关的深海工程技术与装备设备研发。
在深海工程技术方面包括:海洋多参量智能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及装置;深海生物资源探测技术与系统,深海低温高压、高温高压体系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实验模拟技术;海洋观测、定位的网络系统技术与方法;水下作业潜水器、潜标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开发的作业装置和工具;海洋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新方法、新技术与系统。
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围绕未来10年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战略急需,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取得创新声学所特研究方向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是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在先进制造和智能机器、机器人学应用基础研究、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水下智能装备及系统、特种机器人、工业数字化控制系统、无线传感与通信技术、新型光电系统、大型数字化装备及控制系统等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大批成果,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相关成果转化。主要从事
船舶气象、生态监测、海洋台站、特种船舶及装备、海洋声学、海洋遥感遥测、深远海探测、水下工程、海洋浮标、海洋传感等技术的研发工作。目前主要的研发产品包括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船舶气象仪系列产品、自动化台站观测系统、沿海海洋环境监测站、海岛无人值守自动观测站及海上平台由科技部和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由功能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三部分组成,将在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与保护、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评价,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技术等方向展开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国家实验室确定了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将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透明海洋)、蓝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蓝粮仓)、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作为未来3~5年的重大科研任务。同时,启动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海洋药物筛选、海洋科考船队等大型平台和海上试验场等大型设施建设,力争未来三年进入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之列。
海洋水产研究机构包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分别负责黄海、东海、南海以及邻近洋区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海洋水产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研究课题包括:各海区鱼类形态、分类区系;海洋鱼、虾、贝、藻的养殖和增殖技术;海洋渔业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海洋经济鱼类的分布、洄游规律以及渔情预报方法。同时还研究海洋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水产品受毒特征和消失规律、海洋渔业遥感新技术应用等,各水产研究所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渔业调查船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