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概况
西宁市概况
  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西宁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属城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 截至2011111日,西宁市总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39.25%,城镇化率达到63.7%
    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9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
    西宁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和地方特。从文艺的表达方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宁市的汉族民间小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7
。此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西宁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34万人,占总人口25.96%。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并存,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友好、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市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现已实现和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
1年伊始,西宁机场二期工程核心建设项目,航站楼现已开工建设。19976月开通的西”(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是青海、西藏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的重要途径。
    西宁市把旅游业作为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战略规划。西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天路起点,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环西宁200公里中国夏都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西宁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社会噪音),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西宁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了众体育、传统民族民间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的格局。晨练的人数不断增多,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传统的赛马、拉巴牛、摔跤、武术等体育活动有声有;竞技体育成果显著,西宁市湟中县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大型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特别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西宁市依托全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青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能、动植物、矿产、石油、天然气、盐湖等资源已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省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其中煤、锂、芒硝、石膏、钠盐、镁盐、铁、铜、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国前列。风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能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随着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青海 省会青洽会藏毯博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走进高原,走进西宁,旅游观光、投资置业。
    四海的宾朋,我们尊贵的客人,来吧,雪域古城欢迎您,高原夏都欢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温暖你我炽热的心灵!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建立时间:1944年。 
    下辖地区: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0个乡(镇),共有12个涉农办事处,931个村民委员会,4580个社,农业总户数25万户,农业总人口103万人。总耕地面积1841112亩,其中水浇地460680亩,浅山地605481亩,脑山地621451亩,临时性耕地15350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5%33%  
2008年,西宁市总人口为217.79万人,比2000年增长10.04%;而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84万人,比2000年增长52.76%。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34%8%。全市拥有天然草场50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万亩,围栏草场98.2万亩,牲畜暖棚圈舍13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面积1500余亩。全市农机保有量13.55万台,总动力111.4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67%   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
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古叫 青唐 (1). 青堂羌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西羌 唃氏 久盗有古 凉州 地,号 青唐 ,传子 董毡 死。其子弱,羣下争强,遂大患边。一曰 人多零丁 ,一曰 青宜结鬼章 …… 鬼章 之功,盖多得一时名臣文士歌咏,因大流播,然世独不知斩 人多零丁 ,此 青唐 所以亡也。参见青堂 (2).古地名。即今 青海省 西宁市 。参阅《宋史·地理志三》。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壮、回、满、瑶、侗、撒拉、黎、白、羌、藏、土家、俄罗斯、独龙、瑶、维吾尔、鄂伦春、锡伯、哈尼、蒙古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
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2011年西宁市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旅游名城和继续入选“2011中国十大避   暑旅游城市”“全球避暑名城榜”“中国休闲城市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区和人文景观,以及
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相互协作的产业集。
城中区概况
城中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是古城西宁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省、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城中区老城区东以花园南、北街为界,与城东区毗邻;西临南川河,与城西区隔河相望;北傍湟水河,
与城北区为界,南与城南新区接壤,总面积24.3平方公里。实施“扩区提位”战略后,辖区总面积增加至151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28个社区、32个行政村,总人口近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7万人,总耕地面积近4万亩。辖区主要由汉、回、藏、蒙、满、土、撒拉等28个民族组成。
城中区是以三产为主要特的城区,自古就是商贸云集之地,有着发展三产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西、南、北大街区域是西宁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其传统和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网点星罗棋布。近年来,城中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区面貌明显变化,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呈现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出良好局面。2008年实施“扩区提位”后,城中区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片”的发展思路,即:“一轴”即以南川地区为“轴”,加快南川沿线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绿长廊。以老城区和城南地区为“两片”,在老城区打造现代化商贸中心城区,在城南地区着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服务业和会展经济,打造中国“藏毯之都”,逐步建成宜居的旅游休闲区。
特东区  魅力无限
    城东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辖区总面积为114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20个行政村、3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34.07万,其中回族人口10.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14 %
    城东区是省会西宁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西宁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西宁海关均位于区内,加之青藏铁路的开通,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流入城东区,夏都东大门门户作用日益显现;区域面积较广,城东区目前可待开发的危旧房面积占全市的2/3,随着西宁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城区的进一步拓展,城东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显现;民族特十分浓郁,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公馆等省级重点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均在区内,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品、宗教用品、民族服饰等逐渐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专业市场较为集中,全市最大的小商品、虫草、粮油、畜产品、汽车交易和糖烟酒等六大专业市场聚集东区,集散、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