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南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含答案)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
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考试试题
教育学、心理学
一、选择题(教育学 1—20 ,心理学 21—40 。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教育 区 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  )。
A. 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
B.教育 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 人 的 社会 活动
C. 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
D.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2. 下述属于墨家 主 张的是      (  )。
A. 有教无 类  B . 兼爱
C. 复归人的自然 本性  D . 化民成俗 + 其必由学
3. 在我国,科举制度实行了 1300 年,停止科举是在      (  )。
A. 1903    B . 1905  C . 1906    D . 1911
4.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
A. 《 大 教学论》  B .《 爱弥儿》
C. 《论演说 家 的教育 》  D . 《民 本主 义与教育 》
5.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提 出 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  )。
A. 凯洛夫    B . 赞科夫    C . 布鲁纳      D .维 果斯基
6.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 科学技术  C . 生产 力      D . 文化
7.“拔苗助长”“ 陵节而施”违背 了 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 阶段 性      B . 顺序性      C .不 均衡性    D . 差异性
8.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 性因 素是      (  )。
A. 遗传素质  B . 环境      C .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 教肓
9. 根据各 级 各 类 学校任务确定的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 上 称为    (  )。
A. 教育 方 针  B . 教育目的      C . 教学目标  D .培养 目标
10.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 是 由学生的      (  )。
A.人 身自由权 决定 的    B . 隐私 权 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 荣誉权决定的
11.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是 必须具有    (  )。
A. 管理能力  B . 控制能力    C . 教育能 力    D . 研究能力
12.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
A. 教师      B . 学生      C . 班级      D . 课程
13.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 最 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
A. 教育目的  B . 培养目标      C . 课程目标      D . 教学目标
14.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
A. 教学计划  B . 教学大纲      C . 教育目的      D . 教学目标
15.学校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 课外活动  B . 实践活动      C . 教学活动      D . 班主任工作
16. “学而时 习 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
A. 直观 性 原则  B . 启发 性 原则    C .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 原 则
17.一 个测验经过多 次 测量所得的结果的 一 致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  )。
A. 信度    B .效度    C . 区分 度      D . 难度
18. 小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 因为他学习成绩 不 好影响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有一次小李跟 同 年级的另一个班的同学打架,班主任 劝 退小李 。这 行为侵犯了小 李 的
(  )。
A. 人身权      B .财 产权    C . 受教育权      D .人 人平等权
19. 在重复测量的方差 分 析中,如果各组均值不变,被试 间 差异增大,那么  (  )。
专升本考试时间河南A. F 值会变小      B . F 值保持不变
C.组 间方差 会 变小    D . 误差方差 会 变小
20. 第三 次 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和  (  )。
A. 活动课程    B .社会 课程      C . 学校课程      D . 特课程
21. 心理的实质是  (  )。
A. 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B .改造 客观世界的意志
C. 生理活动  D . 客观 现实 在 人 脑中 的主 观映像
22.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 ______ 组成的。      (  )。
A. 脑干、 间 脑、小脑和 大 脑  B . 小脑和 大 脑
C. 脊髓和 大 脑  D . 小脑和 大 脑皮层
23. 心理过程是 人 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包括      (  )。
A. 认知、情感、行为    B . 感觉、知觉 、 行为
C.情感、 意志、行为  D . 认知、情感、意志
24. 研究 人的心理现象 ,必须 遵循 的 基本原则 是    (  )。
A.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 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B. 理论性原则 、 实践性原则和教育性 原则
C. 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 循 序渐进性原则
D. 分析原则、综合原则和抽象概括原则
25. 下列情况属 于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是      (  )。
A. 触景生情  B . 闻过则喜  C .谈虎变  D . 打草惊蛇
26.“入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  )。
A. 对比  B . 适应      C . 相互 作用      D . 联觉
27.“ 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是 人 的知觉特征的  (  )。
A. 整体性    B . 选择性      C . 理解性      D .恒常性
28. 记忆过程包括 ______ 几个 基本环节 。  (  )。
A. 再认和回忆    B .保 持和遗忘
C.识记 、保持和遗忘    D . 识记、保持、再认或 回忆
29.长时记忆的 编码有      (  )。
A. 语义编码和 形象 编码      B .形象 编码和抽象编码
C.图像 记忆编码和语音编码  D . 图像 记忆编码和声像 记忆编码
30.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  (  )。
A. 进行 形象 思维和抽象思维      B .分析 与综合、抽象与慨括
C. 形成概念和进行 问 题解决  D . 进行辐合 思维 和发散思维
31. 鲁迅在小说《祝福 》 中创造 了 祥林 嫂 的艺术形象 , 他是把旧中国许多 妇女 的遭遇集中后创造出来的形象 , 这种 形象的 构成方式属于  (  )。
A.综合  B . 夸张  C .拟人化    D . 典型 化
32. 某学生犯 了 比较严重的错误 , 想去向老师认错 , 但怕受批评丢验 ;又 怕 被揭发后
受更大 的处分, 这学生此时的 动机冲突形式属于  (  )。
A.双 趋冲突  B . 双 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分析冲突
33. 王芳解开一道数学题后,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 , 这种 情感 是      (  )。
A.美感    B . 激情      C .理智感      D .道德感
34. 先有 一 个目标(目的), 它 与当前的 状态 之间存在 着 差异 ,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 要想出 某 种办法采取活动 (手段) 段, 来减小 这个差异 。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
A. 爬山 法  B . 逆向工作法  C .手段 — 目的分析法  D . 尝试错误法
35. 美国 心 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能力结构理论称为  (  )。
A. 二因素说  B . 智力结构三维模型    C .因素说  D . 能力 层次 结构理论
36. 个性心理倾向 性 主要包括      (  )。
A. 感觉、知觉 、 记忆、想象、思维
B.气质 、能力、 兴趣
C. 气质、能力、性格
D.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和世界 观
37. 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包括  (  )。
A. 动力性、激动 度 、强度和 紧张度  B . 积极性、消极性、强和弱的程度
C.兴 奋性、激动性、外显和 内隐度  D . 增力性 、 减力性、饱和 度 和外显度
38. 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 情绪, 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是  (  )。
A. 自觉 性  B . 果断性  C . 自制性  D .坚韧 性
39.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  (  )。
A. 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B . 社会属性的 体现
C. 分类标准      D . 结构的组成部分
40. 智商是 119 ,其等级为  (  )。
A. 优秀  B . 中上  C . 中等      D . 中下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1. 教师的语言包括 口头语言、 ____________  、体态语言三种。
42. 初等教育 又 称 ____________ 。
43. 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 ____________ 构成。
44. 西方,苏格 拉 底 在 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 学生 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 ____________ 。
4 5 . 美国教育 心 理学家布卢纳所著的 ____________ 一书,体现了美国 60 年代进行的一
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46. “亲其师,信其道”,主要 表明了 ____________ 的作用 。
47. 教育史上提出“有 教 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 。
48. 新 生 儿与 ____________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