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乐教学⽅法
⾳乐课是同学们最期待的课堂之⼀,下⾯⼩编给⼤家整理了⼀些关于初中⾳乐课堂的教学⽅法。
常见初中⾳乐教学⽅法
⼀、与⽣活相结合
初中⾳乐教材内收录了很多经典⾳乐曲⽬,但是这些乐曲和新时代学⽣的兴趣爱好不符合,很多中学⽣对⾳乐课本中的乐曲内容难以深⼊的理解,更加不能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我们必须要科学应⽤教材,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情感的内容进⾏教学,从⽽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拉⼿》这⾸歌时,我们将它和2008年奥运会中的开幕式歌曲《我和你》联系起来,学⽣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这⾸歌较为熟悉,之后我们慢慢的引导学⽣了解历年奥运会的主题曲,如此⼀来不但将知识与⽣活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当代初中⽣喜爱流⾏歌曲的情况我们也应当合理应对,对当下的流⾏乐曲进⾏筛选,特别是要去除其中不适合中学⽣的内容,让学⽣能够在我们的引导下,有选择性的欣赏流⾏歌曲。⽐如说很多中学⽣都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中都蕴含了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我们能够从中选择⼀些如《听妈妈的话》、《蜗⽜》等与学⽣共同讨论曲风特⾊、演唱⽅法等,学⽣们都表现出很⾼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于我们的引导也让他们改变了盲⽬追求流⾏歌曲的态度,促进学⽣⾳乐素质的提升[1]。
⼆、让学⽣动起来
初中⾳乐课堂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学⽣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真正的动起来,⽐如说对⾳乐节奏的学习,要求学⽣进⾏节奏模仿。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极⼤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学⽣也想要更准确的模仿教师的节奏来向其他同学“炫耀”⾃⼰的反应⼒,因此⼤部分学⽣都能够仔细观察教师的⽰范。节奏模仿还能够有效的将过去⼀些难点知识变得更加简单,若教师能够将乐曲内相对复杂的节奏选择出来让学⽣进⾏模仿,则能够有效的减轻演唱难度。⼜例如画旋律线的学习,学⽣能够在乐谱下画,或者⾃⼰⽤⼿在空中画,听范唱的过程中要求学⽣⼀起动⼿画出旋律线。借助于这样的教学⽅式,学⽣可以更加直接的体会到⾳乐旋律的起伏节奏,这样学⽣不但能够动⼿操作,听课时也更加认真。
歌颂妈妈的歌曲 三、课后作业拓展
近年来,很多⾳乐教师也开始尝试着为学⽣提出⼀些课后作业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提供⼀些较为有趣的作业帮助其拓展,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乐学习兴趣。⼀⽅⾯是体验式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加深他们对⾳乐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出学⽣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了⼀些经典抗战曲⽬之后可以设置如下作业:下课后⼏名学⽣⼀组合唱《游击队歌》,并共同讨论这⾸歌曲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说让学⽣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之后,把⾳乐⽂件拷贝给学⽣同时设置下⾯的作业:⼤家回家之后利⽤空余时间继续欣赏这⾸⾳乐,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借助于体验式课
后作业,能够有效的丰富其⾳乐情感,进⼀步加深学⽣对⾳乐的体验和感受。另⼀⽅⾯是合作式作业,有助于培养学⽣之间的合作能⼒与团队协作意识,⽐如说可以借助于教师和学⽣、学⽣和学⽣以及学⽣和⽗母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作业。当我们在某⼀⾸乐曲教学结束之后让学⽣回到家中唱给⽗母听,或者利⽤课余时间组织分⼩组合唱⽐赛等。
四、多媒体的应⽤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常⼴泛的应⽤,这种集图、⽂、声、像于⼀体的教学⽅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如说我们在教学《⼤海啊故乡》这⾸乐曲的过程中,为进⼀步拉近⾳乐与学⽣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于PPT课件来展开教学。对这⾸乐曲的主导节奏进⾏分析的过程中给学⽣展⽰海浪起伏的视频,要求他们观察海浪的形象,感受乐曲中海浪的节奏;随后根据这⾸歌主导节奏XXX.XX⼁XXX—⼁进⾏分析,借助于⼤附点与切分节奏的应⽤,将之前的强弱规律所打破,充分的体现出波涛起伏的海浪形象,让整个乐曲极具推动⼒。PPT的应⽤让学⽣进⼀步了解了乐曲的意境与,同时还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在⾳乐课堂中的应⽤,给学⽣呈现出丰富的⾳乐素材以及图⽚,不单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的⾳乐视野,拉近学⽣和⾳乐之间的距离。
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欣赏课堂教学要有⼀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黄⾃先⽣认为⾳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个⼼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其次,内容安排上由⼩到⼤,这样做符合中学⽣⼼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他们的认知能⼒。
六、以题材、形式和“曲式、体裁”为主题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体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的安排在⼀起进⾏教学。这样能使学⽣⽐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能使学⽣更为深⼊地理解⾳乐,了解⾳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歌颂祖国”这⼀中⼼的欣赏课,就可将《红旗颂》《兴国⼭歌》《在灿烂的阳光下》等相同题材内容放在⼀起来进⾏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能使学⽣在不同表演形式的⾳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乐家是如何运⽤不同⾳乐表现⼿段来表现共同的⾳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独唱”为中⼼的⾳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教学。这样有利于学⽣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乐作品,拓宽⾳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段体”为中⼼或以“进⾏曲”“变奏曲”等为中⼼开展⾳乐欣赏
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充分了解到⾳乐内容与⾳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充分感受到⾳乐的形式美。
七、精讲多听
⾸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语⾔是不可能代替⾳乐、表现作品的,因为⾳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度、⾓度和深度去领悟。即使是同⼀⾸作品,同⼀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讲述过多,这样会把学⽣的注意⼒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的独⽴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做⾼度的概括性讲述。
养学⽣“听”“唱、记”“想”“说”的欣赏能⼒
⼀、培养学⽣“倾听”⾳乐的欣赏能⼒
⾳乐是⼀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因此听是参与⾳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它对⼈的美育作⽤也是潜移默化的。⾳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每⼀段旋律传递到欣赏者⼼⾥,每聆听⼀次就会受到⼀次感染,增加⼀次对作品⼈物、意境的回忆与联想。因⽽,倾听⾃然是欣赏⾳乐的主要⽅式。提问法听、对⽐法听和模拟法听是引导学⽣积极参与的可⾏⽅法。
1.⽤提问法听。在听前提⼀些简单的问题。如欣赏《保卫黄河》,问:作品的词曲者是谁?有⼏种演唱
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作⽤?前奏的作⽤是什么?让学⽣带着问题有⽬的地聆听。听⼀遍后学⽣回答:歌曲的情绪激昂、速度较快;⼒度变化是:强弱对⽐明显,听后感到⼀种震撼与不屈的抗争⼒量。采⽤提问法,充分发挥了学⽣的直觉⼒和知觉⼒,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2.⽤对⽐法听。倾听中的对⽐有节拍、节奏、速度、⼒度、⾳乐、风格、形式等⽅⾯的对⽐,如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要求学⽣分段细听,并进⾏对⽐,通过对⽐法听,不仅使学⽣对这部作品有了进⼀步的感受和理解,⽽且提⾼了学⽣的分析能⼒和鉴赏能⼒。
3.⽤模拟法听。⾳乐欣赏要达到对作品意境美的“⼆度创造”,笔者通过在课堂上让学⽣模仿演奏的⽅法来调动学⽣的积极性。如欣赏⼩提琴协奏曲《梁⼭伯与祝英台》时,将学⽣编成“⼩提琴组”“⼤提琴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等,然后让他们听着各⾃旋律的出现作相应的“演奏”,这样既集中了学⽣听的注意⼒,⼜提⾼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能⼒。
⼆、培养学⽣“唱、记”主题的欣赏能⼒
听前唱主题,记主题有利于学⽣把握主题形象,使学⽣在聆听⾳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进⼀步了解感知作品的风格、特⾊、,使学⽣的⾳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如欣赏《新疆之春》,在听前⼀起唱书上的谱例,教师要求学⽣边唱,边记,边对⾳乐进⾏初步的情感体验。接着,播放⼀遍录⾳,很多学⽣能说出曲⼦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第三部分⾳乐基本是主题⾳乐稍加变化的重复,整
⾸曲⼦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们打起⼿⿎,尽情舞蹈的欢乐场⾯。
三、培养学⽣“想象、联想” 的欣赏能⼒
在欣赏⾳乐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的想象、联想能⼒,既不允许学⽣漫⽆边际地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按图索骥地从⾳乐中衍化出⼀段情节或⼀个故事。欣赏⾳乐时,要通过写诗、写散⽂、写听后感、画图画等⽅式表现出来。这种⽅法有利于培养学⽣的联想想象能⼒、创造性思维能⼒及艺术表现能⼒。如何让学⽣在欣赏中联想和想象呢?⾸先,在对⾳乐的⾼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其次,要求学⽣对⾳乐的风格、体裁进⾏体验和判断,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平及创作意图等等。
四、培养学⽣“说”的欣赏能⼒
“说”就是让学⽣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赏《祖国颂》,听前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作简单的介绍。第⼀遍听后请学⽣说说有何感受,同学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宏伟的。第⼆遍分段细听,要求学⽣对各段的旋律线、节奏、拍⼦、⼒度等进⾏分析对⽐,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乐形
象。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进⾏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的主体作⽤,活跃了课堂⽓氛,更重要的是使学⽣的欣赏过程能步步深⼊,不断提⾼学⽣的欣赏能⼒和表达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