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学校创建:学校品牌的作用与意义
在市场条件下,学校品牌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教育市场”是一个新概念,在计划经济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是没有“教育市场”这个概念的。形成教育市场的条件如下:
首先是形成有表达自主意愿的教育消费者体。教育市场是由教育消费者组成的,教育市场的直接消费者是“学生”,但“学生”作为消费者一般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和自主意识,因此,他们的家长(幕后消费者)的意愿,以及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的判断和决定,在影响着学校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在传统体制下,学生和家长的身份是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国家和政府提供的教育,其目的、目标、模式和方法都是一样的,学生按考分被学校录取,然后按“即定”模式培养,而且普遍存在着“千校一面”的情况,学生和家长的无从选择也无须选择。加之我国“穷国办大教育”,恰逢生育高峰,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短的时代,公办学校又事实上垄断了所有教育门类,因此,除了少数“特权”人物,几乎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无力表达自主意愿,因此不存在教育消费者体,也就没有教育市场。
第二是形成教育资源过剩的局面。以下因素决定了我国一部分地区将开始形成教育资源过剩的局面:一是
生育下降,尤其是一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在适龄就学人口减少后,一些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便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有条件转变成为“消费者”,并表达他们的愿望;二是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尤其是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以后,将吸收更多投资者投资教育以获取“合理回报”,而民办学校以其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而形成的强大“竞争力”,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视线,也使平庸的教育资源相对过剩;3、加入WT0之后,国外教育可以进入我国非义务教育领地,以自己的资金和品牌优势,在教育市场上分一块“蛋糕”。教育资源过剩并不是意味着“优质”教育资源过剩,那些经不起市场检验的学校,终将被无情的市场弃掷。
第三是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市场对教育的需求主要反映在对“高升率”的需求上,但产生这一“一元”需求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一是我国正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进步,对人力资源的“学历”高消费现象正在受到质疑;二是社会人正被细化为“阶层”,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选择教育时,逐渐地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化的诉求;三是市场经济已教会人的用新的现代观念系统来看待教育,人们将不仅重视教育的功能性价值,同
时还将十分关注学校的价值观核心等教育“附加价值”。因此,教育消费者在选择教育时,将表现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这也促使学校不得不在看似“混沌”的教育市场中,去细分市场,捕捉和吸引与学校“同质”的消费者体。
第四是学校必须个性化地自主发展。市场经济影响下,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正己发生一系列变化,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从原来的既管教育又办教育,和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裁判员”,到依法主管教育,政府宏观调控教育,并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这一变化,将办学自主权还给了学校,学校应学会依法自主办学,并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和学校关系的变化,将改变我国学校教育缺乏活力、“千校一面”的局面,使学校自觉地研究“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他们需求的变化,采取各自不同的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个性化自主发展的学校,为“消费者”选择学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当然,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提供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并没有发生上述变化的明显迹象。
教育市场的形成,使学校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经营学校的中心目标,而品牌是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或者说,学校经营品牌,是为了使学校通过良好的品牌优势,去影响和引导学生与家长的主观意愿,最终帮助更多的家长选择学校,从而使学校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非竞争条件下,公办学校的管理效益低下,这已是世界各国公办学校的通病了。笔者认为导致公办学校管理效益低下的原因如下:1、政府主办和主管教育,使学校一贯对上负责,即长期以来,学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命令的执行者,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学生和学校,而是“上级领导”,学校将获得上级颁发的荣誉或获得上级部门认可、对上级检查作为工作目标,因此,如何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来
追求学校利益的“最大化”几乎不在学校视野之内。2、学校的一切在政府的计划之内,学校“人、财、物”三大基本资源握在政府手中,学校“法人代表”只有有限的资源配臵权力;学校的等级也被政府划定为“重点”和“普通”,重点学校天然地永久地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先发展权,使相当部分的学校逐渐失去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和勇气;3、学校没有实际的“招生权”,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划地块就近入学的政策,对高中及大学实行接考分录取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时代有其合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安于现状。
学校办好办坏一个样时,是不存在竞争的,也就不存在什么品牌经营问题的。而如果当“管理低效”、“缺乏活力”的“温床”和“地基”开始松动时,学校只有通过变革管理来增强效益,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这时,学校的“品牌战略”和以打造强势品牌为核心的管理活动,就可以大幅
度提升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在学校品牌战略中,为学校品牌增值成为学校唯一持久而可评估的中心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学校所有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合理的配臵,学校的价值观与品牌价值观核心可以很好地整合,学校品牌的功能性价值的实现,使学校十分关注“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因此,对一所学校而言,品牌是一面旗臶,统领了高效的学校管理。
三、提高抗风险能力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区别
学校品牌与一般品牌的又一区别是,学校一旦在教育市场中形成“固有的”品牌形象、树立的品牌地位,一般不太能被轻易地改变或撼动,这是因为:1、直接消费者(学生)并不是自主意愿的表达者,真正选择品牌的是其家长,而家长心目中的学校品牌形象,一般是在他们自己学生时代留下的,因此一所有一定历史的学校短期内迅速发生的变化,不易影响到公众的选择;2、学校毕竟不是“赢利性企业”,尤其是公办学校,在其投入的成本中一般很少会被用于大规模的广告策划与宣传、营销,这使学校的品牌传播存在着过多依赖于“口口相传”的局限,因此,学校品牌管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众对品牌的评价也不易被改变;教育消费是一次性选择的长期消费,家长一旦作出了选择,孩子就学以后是不的轻易转学的,这就加大了交易成本,使家长不得不作十分细致而周密的考虑;此外,学生,尤其是未成年的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