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21至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其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阅读下面三段颁奖词,完成 1~2 题。
致敬张定宇:步履蹒姗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建成)新的长城。
致敬张桂梅: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绽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致敬叶嘉莹: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现/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典雅/风雅)的先生。
1.画线词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蹒姗        立(chù )          B.周旋      强(juè)     
C.烂漫        危崖(yá)            D.传承      作尘(zhǎn)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筑成  绽放    发现    风雅      B.筑成  怒放    发掘  风雅
C.建成  怒放    发现    典雅      D.建成  绽放    发掘  典雅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夕阳下,大明湖浮光掠影的美景令人沉醉。
B.济南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市民们慕名而至地到来。
C.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
D.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济南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了专题节目《光影礼赞百年》,以此向建党百年深情献礼。
B.为了防止疫情不再扩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D.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左右,曾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5.把下列句子组合为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    ) (3分)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③⑥①⑤④②  B.⑥①②③④⑤  C.③⑤④②⑥①  D.⑥②①④③⑤
6.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
B.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其中“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D.我国古代的史书有不同的体例,如《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二、古代诗文(3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9 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夸夸其谈打一城市名字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之曰      戒:谨慎 
C.往之家        女:同“汝”,你
D.与民之        由:遵循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顺为正者      投
B.一怒诸侯惧      人不知不愠
C.行天下大道      何陋
D.不得志,独行道      如土石何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0~12 题。(共8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志:记。②故:特意。
10.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一处(2分)
余 一 言 未 尽 而 君 变 以 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2.李生认为做到哪几点才是“善学”?(请引用原文句子回答)(3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14 题。(共7分)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此诗写于苏轼谪贬黄州时。②营营:为利禄竟逐钻营。③縠纹:水波细纹。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上片“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刻画出了词人酒后清醒归来的情态。
B.下片“长恨”两句是词人对现实人生的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
C.本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融,意蕴丰富。
D.全词风格飘逸,豪放,抒发了词人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1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4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5.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词句。(共9分,每空1分)
(1)树树皆秋,              。                              (王绩《野望》)
(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采桑子》)   
(4)争渡,争渡,              。                          (李清照《如梦令》)
(5)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6)《渡荆门送别》中采用拟人手法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7)晏殊在《浣溪沙》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三、名著阅读(7分)
16.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分享”活动。请依据提示,完成下列任务。
“还有一大鳞翅目昆虫在空中盘旋着,来来去去,忽高忽低,那是 A 组成的芭蕾舞团。它们一身白衣上点缀着黑的眼斑,在空中互相追逐,嬉戏打闹。不时有舞者跳累了,到丁香花上歇脚,喝几口蜜汁。当它们将口器插进花朵中畅饮花蜜的时候,翅膀会轻轻颤动着,缓缓地一开一合。”
(1)任务一:寻根溯源辨昆虫
选文出自  ①  (书名),作者是(人名)____②_,选文中A是____③___。(3分)
(2)任务二:精挑细选评昆虫
在作者笔下,几乎所有昆虫都有一个为其“量身打造”的称呼,比如:选文中将A称为“        ”,就突出了其姿态的轻盈优美。新年到了,昆虫世界要评选“才华横溢的歌唱家”、“劳动巨匠”、“黑暗中的苦工”等,请你从本书中挑选一种昆虫参加其中一项评比,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份推荐词。(4分)
四、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题。(共11分)
筷子小传
①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
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