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为什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尤其对遭德修养提出过很高的要求,也因此形成完善的礼仪制度,这呈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故中国又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的制定可以上溯到周代。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礼治时代,这一时期的礼仪习俗逐渐演变为法定的制度,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的古籍中有许多是论述礼教的,如《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它们是我国晕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
孔子非常注重”礼’对个人人格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品格质朴,但是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反过来,如果光注重礼节仪表,却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礼节仪表同质朴酌品格结合,才算得上一个有教养的人。注重礼仪能够体现个人修养,增添个人魅力。礼仪可以帮助人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知礼懂礼,注重礼仪,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何为礼仪
中国的世界之最有哪些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礼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交往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原始部落里,礼主要用于供神、祭祀,以示对天地神灵、祖先等的敬意。到了阶级社会,礼的涵义有所变化。
在周代,礼除了用于祭祀之外,还作为治国之本。孔子认为:“为国以礼”。《礼记·经解》上说:“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由此可见,周礼不仅内容已大为增加,而且还包含着
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和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已成为阶
级统治的工具,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表征,成为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准则。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有人提出了“。仪”这一概念。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到晋国去访问,晋平公对女叔齐说,鲁昭公很懂得礼,女叔齐却不以为然,回答道:“鲁昭公
哪里知礼?”晋平公觉得很奇怪,就反问道:“鲁昭公从效劳一直到赠贿,从没有失礼之处,为何说他不知礼?”女叔齐说:“鲁昭公在外交上善于应酬,那只不过是仪,根本算不上礼。”在他看
来,礼乃立国治政的大法,仪是指一种礼节、仪式、仪文。这在当时是较流行的观点。如齐国的晏子认为:“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在夫不收公利。”礼可以治国,
礼能改变政局发展的趋势。在先秦时代人们的心目中,礼和仪的涵义是不同的。不过,在当时礼和仪也很难明确区分,其实他们所谓的“礼”中也包含着一定成分的“仪”。
到了封建社会,礼仪逐渐成为统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的工具,有些还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礼制”。
现代礼仪的内涵已与古代礼仪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礼仪带有强烈的迷信彩,封建礼制是一种愚民政策;现代礼仪吸收继承了古代礼仪中的文明成果,更多的是体现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文明素养、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现代礼仪包括礼节、礼貌、仪式、仪表、风貌习惯等,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制定的或历史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为保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告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同样有三种涵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纵观中外对“礼仪”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
其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其二,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现在,国际上通用见面打招呼说“你好”。
其三,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这是概念上的认知,和外在表现是有区别的。
关于礼仪的根源问题,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但至今并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以下
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1)祭祀说。即认为礼仪源于祭祀,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规则,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调整相互关系的风俗习惯。
(2)风俗说。即认为礼仪是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进入文明社会后,由所谓的“圣人”加以改造,变成系统的礼仪。
(3)父权制说。认为是为了划分尊卑贵贱的需要,类似于家长制的说法。
(4)需求说。即认为礼仪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源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我们认为,不能以某种行为或需要作为礼仪的最初起源,若从时间上分析,它肯定源于原始社会,若从缘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说法,在一些保留着很多原始特征的民族中,可见一斑。
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袭着原始社会的一些礼仪规范,如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对熊的崇拜,正像某些汉族人对龙的崇拜一样,十分虔诚。打猎归来,若捕到了熊,大家都伤心地痛哭一场,吃完熊肉后,还要再哭一次,并对熊骨进行天葬。
在西方,礼仪的演变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这不仅表现在礼仪的具体形式上,还在于关于礼仪的哲学论述上。换句话说,孔孟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不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该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
义者伊拉斯谟(公元1466—1536年)撰写的《礼貌》,《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
总之,礼仪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的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情调、美国人的洒脱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别等等,已为世界所共知。但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礼仪惯例。个性与共性并存,特与惯例同在,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礼仪的亮丽风景。
礼仪有那些特征
新闻来源:原文明礼仪发布时间:2008-7-11 13:36:55 浏览次数:577 礼仪不应该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不着边际、故弄玄虚、生编硬造。“礼者,敬人也”,这是礼仪的精义。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数人,而不能为虚伪而礼仪,为造作而礼仪,为礼仪而礼仪。
一、礼仪具有世界通用的特性
无论是交际礼仪还是公关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可谓千姿百态。从人种来说,有黄人种、白人种、黑人种、棕人种,还有混血儿;从民族来说有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阿拉伯民族、印第安族、日尔曼族、日本大和民族、朝鲜族等;从语言体系来说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等。人们尽管分散居住于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地方,但是,许多礼仪都是世界通用的。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大体上是世界通用的。虽然由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风俗习惯,但就礼仪本身的内涵和作用来说,仍具有共通性。正是由于礼仪具有共通性,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礼仪。二、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降生那天起就开始了对文明的追求,亚当和夏娃用树叶遮身便是文明之举。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共享狩猎成果,从盲目迷信、敬畏鬼神到崇尚科学、论证无神,从战争到和平,尤其是文字的发明,人类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文明、宣传文明、实验文明。文明的体现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比如待人接物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人们互帮互助、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体现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友好;注重个人卫生,穿着适时得体,见人总是微笑着问候致意,礼貌交谈,文明用语,这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和外在文明的综合体现。
三、礼仪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下面有一个反映礼仪时代性的例子:
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地丧失风度,有辱礼节。即使那只哈巴狗很有“教养”,同样证明少妇是没有教养的,周围的异样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
但是20年之后,欧美遛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
风度的行为。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来更高阶段的礼仪,必然适应更高度的文明,从而更能为所有的人自觉遵守。
礼仪的原则有哪些
礼仪的原则一:遵时守约原则
遵时守约是指约会要事先发出邀请,不论是邀请方,还址应邀方,一但答应答应,就应该按时履约,遵守时间.信守诺言。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中国传统丈化提倡做人与人际交往,都
要以信义为本,提倡“诺千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国际接轨,"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不讲究诚信.就不会有商品经济济的发展,就不会有国际合作的加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
礼仪的原则二:公平对等原则
“礼尚往来”,以礼相待是礼仪的核心内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如果有亲有疏,表现出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公平对等原则是指尊重交往对象,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
礼仪的原则三:和谐适度原则
有人说:“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为什么呢?陌生人初次见面,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展示气质与人格魅力。可是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过于讲究,过于造作,反而显得不真诚,不实在,令人难以相处,甚至会弄巧成拙。例如:接待宾客时,时间安排得过满,恨不得24小时陪同,不给人家留一点私人空间。结果,自己费时费力,人家还不满意。
和谐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应用礼仪时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不卑不亢,热情大方,有理、有利、有节,避免过犹不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因此一定要做到和谐适度。
礼仪的原则四:宽容自律原则
宽容自律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豁达大度、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足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理解人,才能做到宽宏大量。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
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其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己,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宽容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
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