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司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一 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我公司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我公司全体员工对重污染天气的预防、预警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最大限度降低对大气的污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订本方案。
二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
三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公司区域内的重污染天气及区域外发生的可能波及到我公司的重污染天气应对
工作。
四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科学预警、及时响应,部门联动、全员参与。
五 组织机构和职责
1领导小组组成和职责
根据滨州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我公司成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领导小组 简称“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负责统一组织、协调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组 长:总经理××担任
副组长:××、××
成 员:公司各部门主管
2领导小组办公室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分管环境保护的副总经理担任。地点设置在办公室,作为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日常工作机构。主要职责:负责贯彻领导小组的批示和部署重污染天气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
六 预警分级
预警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蓝 IV级 预警、黄 III级 预警、橙 II级 预警、红 I级 预警。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以提升、降低或解除预警。
1、蓝 IV级 预警:
经预测,本市未来一天将发生
200< AQI 环境质量指数<500时;
2、黄 III级 预警:
1 经预测,将连续三天发生200<AQI≤300时;或未来三天将交替发生200<AQI≤300或300<AQI<500时;
2 收到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我公司将连续三天发生200<AQI≤300时;或未来三天将交替发生200<AQI≤300或300<AQI<500时;
3、橙 II级 预警:
1 经预测,本市将连续三天发生300<AQI<500时;
2 收到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我公司将连续三天发生300<AQI<500时;
3 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发布全省或本市所在区域橙 II级 预警时。
4、红 I级 预警:
1 经预测,本市未来一天将发生AQI≥500时;
2 收到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我公司未来一天将发生AQI≥500时;
3 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发布全省或本市所在区域红 I级 预警时。
七 应急响应措施
天气预警级别 1 蓝 IV级 应急措施
1 确保三分之一的员工乘坐公共或低碳交通工具上下班,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
2 机动车驻车时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减少机动车日间加油;
3 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为2次/天,加强施工扬尘管理;
4 增加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减少厂内交通扬尘污染;
5 生产车间控制污染工序生产,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 黄 Ⅲ级 应急措施
在执行蓝 IV级 响应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确保40%的员工不开机动车上下班;
2 建议员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空调冬季调低2-4摄氏度、夏季温度调高2-4摄氏度;
3 减少一半盐酸等含挥发性物料的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4 及时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任务的20%并积极配合市政府的预警措施,减少20%单位公车外出的派遣。对厂区内地面洒水的频次增加为3次/天,禁止垃圾焚烧,对渣土进行覆盖。
3 橙 Ⅱ级 应急措施
在执行黄 Ⅲ级 应急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确保80%的员工不开机动车上下班;
2 停止盐酸等含挥发性物料的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3 及时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任务的30%并积极配合市政府的预警措施,减少30%单位公车外出的派遣;
4 红 Ⅰ级 应急措施
在执行橙 Ⅱ级 应急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禁止员工驾驶机动车上下班;
2 及时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任务的50%并积极配合市政府的预警措施,减少50%单位公车外出的派遣;
3 销售部不安排物流公司进行货物的发放。
八 应急终止
1 应急终止的条件
接收到市政府发送的重污染天气解除预警通知的同时终止应急响应。
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 领导小组确认了终止时间,并报总经理批准。
2 经总经理批准后领导小组下达应急终止命令,并及时向全公司公布。
九 总结评估
1 重污染天气的调查分析与后果评估
由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物资主管、销售主管等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应急的总结评价工作。评价的基本依据:一、环境应急过程记录;二、各成员单位应急措施的总结报告;三、应急措施的实际效果等;得出的主要结论应涵盖以下内容:一是事件等级;二是应急总任务及部分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是否符合保护环境的总要求;四是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五是环境应急的规模、环境应急程度与速度是否与任务相适应;六是环境应急处置中对利益与代价、风险、困难关系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七是应急预案的修订建议及需要得出的其他结论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