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全过程江歌案道德与法律的分析3000字
近日,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遇害案件因《局面》的深入采访报道再次引起舆论热议。该案将于12月11日至15日东京地方裁判所公开审判。此案法律事实依据还不尽明了,但道德层面的是非曲直同样值得深思。对于法律审判与道德评价的边界在哪,社会舆论介入是否能影响法律的评判标准,我们追求的真理与道义应以什么方式实现等问题,本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单独的法律与道德均存在局限性
江歌案发生以来,产生了两件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事件,即法律与道德。一是江歌日本遇害案,这是属于法律范畴。根据属地管辖原则,一国公民在他国刑事犯罪,应按照犯罪发生地国法律优先原则进行处理。江歌案中犯罪嫌疑人陈世峰与被害人江歌虽均为中国人,但要优先依据日本刑法对此案审理。此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规定的关于外国刑事判决效力问题的相关阐述,回国后可进行追诉。二是刘鑫一家的事后不道德行为,这是网络舆论集中讨论的关注点,他们的行为冲破了传统道德底线,触碰到绝大多数人神经的敏感区。也正是舆论对刘鑫一家道德的谴责才逼出从案件发生开始消失294天的案件关键人物:刘鑫。而人
们的讨论多集中与后者。
法律本是具有局限性的。江歌案发生后,由于刘鑫消失长达半年之久,江歌母亲恳求与刘鑫见面了解女儿死前基本情况却毫无回应,并且遭到刘鑫父母辱骂和拉黑,被逼无奈将刘鑫一家人的信息都公布在网络上。从法律角度来讲,江歌母亲的行为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但目前,很多人对江歌母亲的相关行为选择集体沉默。这体现了法律的局限性,即法律本身具有僵化性,这使得法律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合理。这也正是江妈妈面对此种情况强调的无奈绝望且久久不能释怀的地方。
但道德的诉求并不能代表一切。质朴的正义感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局限性。对道德的审视,不能代替法律的审判,这是所有道德话题的基本前提。一旦把握不好分寸过界,不管多高尚的道德诉求都可能陷入困境。所有的道德问题都应该放入一个具体的环境中,我国的传统道德高,文化底蕴深厚,江歌案引起这么多人的愤怒,足以证明人心向善。
在江歌案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骂刘鑫,这是对单身妈妈失去女儿的同情,对刘鑫一家冷漠对待被害者家属的愤怒。但是道德的谴责好像遗漏了本案最关键的人物:行凶者陈世峰。令人担忧的是,舆论压力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法律问题:1)根据《日本刑事诉讼法》第二百
二十三条,当警察和检察官在侦查阶段要求证人到场调查时,证人可以拒绝到场或到场或拒绝陈述或到场后及时退出。此时证人并无配合调查、陈述的义务。因此,舆论压力可能给12月11—15日刘鑫出庭作案增加阻力。2)被害人亲属私下组织见面,可能会成为对方辩护律师来反驳案件唯一目击者的证词效力。因此,舆论也应该关注这个不可或缺的点。
2、正义的道德诉求是法律审判的有力补充
法律不会调整所有方面,法律之外就需要道德来调整。这并不影响我们所提倡的法治社会。网络上很少有公众情绪一边倒的倾向,人们都善于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但江歌案,却出现了少有的意见统一。甚至有人提出,人肉他人,触犯法律;人肉刘鑫,下不为例的观点。那么大家为什么会愤怒呢、仅仅是因为刘鑫躲在门后见死不救吗?显然不是。害怕是一个人的本能反应。让人寒心的是刘鑫及她的家人在事后的所作所为。刘鑫由态度躲闪到恶劣再到消失,刘鑫父母恶语相向到拉黑救命恩人江歌的母亲。这或许就是江歌母亲至今不接受道歉、一直在奔走求助的原因。人们希望此案件得到公平的审判,更希望公平和正义有一天可以光临。江歌母亲说,她不能放弃,因为这个案件发展到近日已背负了太多人的信仰。她不敢死,因为如果她屈服于黑暗,不知道有多少人的道德取向和追求的仁义美好会因此崩塌。
2009年日本出台有关于法律采纳部分民意作为参考的政策,且日本有过先例:有了33万签名民意书的依托,法官判该嫌疑人死刑。因此,即使江歌母亲发起的万人签名对法院量刑影响微乎其微,也不应该放弃一线希望。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讨回公道,对大众来说是在法律面前道德诉求的热切渴求。
3、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都是对错误行为的纠偏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它们都是对错误行为的纠偏,前者更具有约束力。法治和德治是分不开的,两者共同发力才能齐头并进。刘鑫的不妥行为可能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毕竟没有法律条文规定一定要救人,一定要心怀感恩。但她必然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突破人伦底线的行为,法律惩治不了,就应该用道德来约束。这样的谴责无可厚非,同时也为我们上了一课:在面对相似的处境时,应该如何抉择。
道德使得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反思法律。法律是宣张正义的途径,但不是全部,还需要用公序良德、社会舆论监督及非正式的制度对法律进行补充。一个人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千年流传下来道德约束的无形规律和人们流传的议论会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
也会让犯错误的人受到严厉的惩罚。把握好度,合理运用道德约束,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应该宣扬传承而不是舍弃的捍卫正义的途径。让人们相信正义不会缺席,光明总会到来。
结语
法律的神圣来自人们心中的拥护和真诚的道德信仰,法治和德治不能分家,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亦不是。面对此次网络声讨刘鑫的事件,我们可以愤怒,也应该愤怒,但不是只有愤怒。法律和道德一直在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逝者的安息是坏人得到惩罚,正义的伸张依然如此。我们应该在法律的约束下,在道德的指引中,永不言弃,追求正义的曙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