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体育起源、嬗变及发展
体育文化导刊 2020年9月 第9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9 September 2020
80
土家族传统体育起源、嬗变及发展
孙贵龙1,2 徐昶楠3 胡媚4 丁如佳1
(1.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4;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南京 210016;
4.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长沙 41008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研究土家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嬗变,探讨其未来发展。土家族传统体育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土家族传统体育源于身体活动、生产劳动、军事操练、体姿巫术、休闲娱乐,其嬗变与该民族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仪式、生活方式、劳动生产和礼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议: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统一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标准,从而建构土家族传统文化“体育共同体”。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土家族
Origi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ujia Traditional Sports
SUN Gui-long 1,2 XU Chang-nan 3 HU Mei 4 DING Ru-jia 1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China;        2.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China; 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4.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ujia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o explor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is an major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more importantly the essenc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originate from physical activities, productive labor, military training, posture witchcraft,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While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ligious ceremonies, lifestyle, labor production, ritual and custom activities of this ethnic group. Recommendations: We should establish a traditional sports database, actively decla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mprove the inheritance system of traditional sports, unify the standards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so as to build a traditional cultural "sports community"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Keywords: ethnic tradition
al sports; sports culture; Tujia nationality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17GA013);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8052)
第1作者简介:孙贵龙,男,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类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文化方面的制度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及创新工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蓬勃旺盛的新
活力。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长期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现土家族有835.39万人(数据来源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内容丰富、品类齐全、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土家族传统文化史上
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一直享有盛誉,更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历史的结晶。
土家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传统文化形态自身形成、发展及生存的历史过程,具有属于其自身突出而丰富的科学内涵,且与其他相关文化形态相融相隔。随着时代发展进程逐渐深入,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形成多元共生的民族体育文化场域。因此,课题组于2018—2019年分别赴利川、来凤、五峰地区,调研土家族传统体育肉连响、摆手舞、陀螺等项目,主要围绕历
史文献的查阅、传承基地的调研、传承人的访谈、传承形式、现场技艺拍摄等内容展开。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寻觅土家族传统体育的滥觞,梳理历史变迁,透析时代特征,以期寻求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象征,完善传承体系、优化发展路径,对新时代土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家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古人云:历史文化,贵乎溯源,源头无误,流派可稽。因此,土家族体育的起源与形成成为不可逃避的问题。土家族文明史历经千年,渊邃浩瀚,土家族体育是土家族人身体活动、生产劳动、军事操练、体姿巫术、游戏技艺而汇聚综合,并吸附了本位观念、行为文化、宗教信仰、意象理念,辅以土家族人生活的特定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及时代的文化象征,逐渐演变为独具特的土家族体育镜像(见图1)[1]。
1.1 土家族传统体育源于身体活动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该区域山势险峻,交通不便,生存环境相对恶劣[2]。在生活中,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土家族人通过模仿动物、娱人体姿、天然形态的技能,通过争夺猎物来创新工具,经历搏打行为来创造工具,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土家族人生存生活的自在本能行为[3]。在抵御自然灾害、适应自然环境、求得生存空间中,进行的奔跑、采摘等身体活动的
行为,通过钻木取火、刻木结绳、磨制工具等行为的社会活动,逐渐形成土家族人生存生活的固态技能活动[4]。由于长期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土家族人既要抵御外界的侵扰,又要防御野兽的伤害,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身体活动[5]。如清雍正“改土归流”前所撰《永顺县志》记载,“抢贡鸡”为湘西土家族民间盛行活动,雏形是土家族人之间、土家族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争夺猎物的过程。因此,土家族人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为了抵御自然灾害,驱赶飞禽走兽而进行的抛石头、挥木棒的身体动作;为了采摘食物,利用工具而进行的走、跑、跳、投、攀、爬、翻、滚、扑等身体活动,是土家族传统体育起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土家族传统体育源于生产劳动
据《春秋左氏传》《山海经》、考古学相关资料及其他史料记载,早在春秋秦汉之际,土家族先民就已在溪洞相连的武陵山区繁衍生息。武陵山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湿度较大、物产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典型的南方低温类型,适宜农、林、牧业的发展,属于山区农林业经济作物类型[6]。水域森林的渔猎活动,物产植被的采集活动,动物驯养的畜牧生产,原材木料的手工制作,烧畲耕山的荒地开垦等,都反映了土家族先人披荆斩棘、含辛茹苦地开垦种植,逐步将荒地变成良田沃土的生产劳动。土家族俗谚曰“人生有三苦,拖木、抬岩、挖生土”,即指代土家族人开垦挖土,有序开发大自然的生产劳动。如《挖土锣鼓歌》中,隐喻着土家族人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开荒挖土,爱土扩地;到古代社会的开土造
图1土家族传统体育起源要素
81
82
奉以多神信仰,敬奉土王,相信土老师的巫术世代延续。土家族“信巫鬼,重祭祀”的巫术文化,“摆手堂”“白虎垅”“向王庙”“土王庙”等地是土家族迎神赛社的重要祭祀场所,祭祀巫舞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巴山舞”“清江舞”等,主要以舞蹈动作融入祭祀动作中,把神灵当作土家族人的精神寄托,并通过舞蹈、体姿等动作形式来表达土家族人的感情。时过境迁,土家族在新年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摆手舞竞赛
活动,尤其是“大摆手”活动。这种原生态带有鬼神巫术烙印的体姿,逐步发展为民族特的舞蹈,同时独具娱乐健身功效,这些活动成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土家族传统体育源于休闲娱乐
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生产技术及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在舍巴节、六月六、牛王节、守岁抢年等为代表的土家族节日庆典,出现撒尔嗬、摔抱腰、抵杠、扭扁担等休闲活动,并且还有打喜花鼓、女儿会、成人礼等为主题的人生礼俗,陪十姊妹、拦门礼、摸米等为特的游戏娱乐,成为劳动之余土家族人闲暇消遣和娱乐健身的主要方式。然而,学者们在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时,提出了休闲娱乐、节日庆典、人生礼俗和游戏技艺中蕴含的身体活动,并依存于特定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场域,其主要目的是闲暇消遣、健身娱乐、强身健体及抵御外敌[11]。如在新年至元宵节期间,土家族会举行“舍巴节”(又称调年节或摆手节),节日庆典活动包括“大摆手舞”“比武”等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从节日、礼俗、娱乐及游戏中脱离出来,在改造历程中逐渐规范化,最后成为人们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2 土家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嬗变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阐释》一书中指出,任何一种自在的实体都是包裹在特有文化的衣物之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实物或虚物,在外界形式各异的文化影响下成长,最终趋向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实体[12]。在各个历史时期,土家族传统体育作为土家族人身体活动实体之一,与土家族人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等改变密不
田,因地种植,增产创收;到近代社会的修田造渠,精于选种,调节供水;到当代社会的新型种植,特培育,脱贫致富的发展路线。勤劳的土家族人擅于利用山川河流、山脉水系、地层地貌、土壤土质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求得个人和族人发展而进行生产劳动,并凝练出诸如打飞棒、扁担劲、倒挂金钩等体育活动。因此,土家族人在武陵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从事特定的生产生活劳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土家族体育。1.3 土家族传统体育源于军事操练
土家族聚居区东边与湘地沅、辰、常等汉族相邻;南边与湘地长沙、衡阳接壤;北边与豫地、陕地汉族相接;西边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相交;区内与苗、侗、瑶等少数民族交错居住。史书记载,土家族自先民巴人之始,民国之终,几千年来与周边诸民族纷争未息,既有抵御外辱的保家之战,也有防御邻族的守土之争。土家族人的军事操练活动形成独具特的土家族武术,且具有系统完整的练功方法:首先,练桩法,提气练功;其次,练箭桩与柔韧;再次,练轻功与吐纳术;最后,练拳功、掌功以及策手与散打格斗[7]。土家族人在战争中,为激励士气、振作精神、恐吓敌方而创下诸多战歌战舞。如“大摆手舞”(史称巴渝舞)主要反映土家族先民表演战事[8]。
《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9]。对土家族武术传人进行访谈,他表示土家族人天性勇猛,过去战舞起舞时,舞者应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做各种击杀劈刺类动作和攻守阵式,这些身体活动形式来源于古战舞。因此,土家族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种具有增强
军事能力的战舞操练和技能操练,演化为独具土家族特的民族体育文化。1.4 土家族传统体育源于体姿巫术
根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口述语录等资料,土家族先民经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偶像崇拜、多神崇拜的历史阶段[10]。在阶级社会以后,土家族生活区域虽有道教、佛教、天主教传入,但土家族整体信仰仍然以本民族宗教为主导,时至今日土家族没有固定的宗教模式,长期
可分。并且,在土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土家族传统体育呈现出形式各异的绰约风姿。
2.1 生产生活类传统体育的变迁
土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生产生活经历了不同经济转换阶段,技术改进是推进转换的内在动力,创新发展成为推进转换的外在动力,人口互动和文化交往成为推进转换的主导动力。在羁縻时期,劳动工具较为落后(如石刀等简单生产工具),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土家族主要以采集渔猎的经济为主,辅以刀耕火种、水耕火耨的农耕经济;在改土归流前期,与周围民族交往频繁(主要是汉族),文化互动频率增加,劳动工具有较大的改进(如使用牛耕、农具改进等),土家族主要以渔猎农耕经济为主,辅以采集经济;在改土归流后期,其他民族地区人口大量进入土家族地区,民族间交往与文化互动频繁,劳动工具更加精细化,生产生活方式更加专业化,土家族以农耕经济为主,辅以采集渔猎经济;在现代化时期,人口互动和交往更加频繁,现代化工具普遍使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土家族以农耕
、手工业、工业等多种经济为主。因此,土家族在原始生活生产中,这种受身体形态支配的劳动生产孕育了传统体育的雏形;随着劳动、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进也逐渐地脱离出来,成为土家族人生活休闲娱乐的活动内容。如现今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摆手舞”活动,在摆手的同时伴随着对话、动作姿态、人物情节和出演场次,是蕴含着土家族人纪念祖先开垦荒野、刀耕火种、采集渔猎等创世业绩的一项古老身体活动。还有扁担劲、抱磨盘赛跑、跑泽田、抵杠等活动[13],都显现出不同经济形式下生产、生活、劳动方式创造的独具匠心的土家族传统体育。
2.2 军事战争类传统体育的变迁
土家族先民聚居巴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被誉为用战争书写历史的民族。据《左传》《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土家族反抗封建压迫的唐代溪州覃行璋、北宋李顺张余反宋等起义;反对中央王朝控制的唐末石门蛮、武陵蛮等起义;土司期间的反元散毛洞、反明李自成等起义;改土归流后反清的白莲教、太平天国等起义,都是土家族战争史的谱曲[14]。《华阳国志•巴志》
云:“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前歌后舞也”,军队在“射”后,操练与武舞已在军队中出现。永顺县考古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弓、轧机、铜戈等武器文物,证明了土家族在西汉时已使用“弓”,经不断完善和改进,到明代为“射弩”,现如今土家族人仍有竹弓竹箭射远、射高、射靶及“打山”用的弹簧竹筒,在改进过程中使得其射程更远、技术更稳、更有利于操控及携带。据学者考证,土
家族摆手舞实为战舞,武王伐纣时称为“军前舞”,发展至汉朝,汉高祖刘邦命乐人学习巴舞,史称“巴渝舞”,后来演变为今日“摆手舞”,跳摆手舞时,需插铸龙凤旗帜,吹起角哨声,舞者手持齐眉棒,演练者大队人马在编排中整齐划一地变换队列队形,时而宛如冲锋陷阵,时而犹如缴获敌械,时而相对练武比武,呈现阵势实为一场战争[15]。军事战争加强了土家族先民身体操练与身体技能,军事武器映射了土家族的聪明智慧与体力活动,冲突推动了土家族与其他族往、交流、交融,是表征的意识形态转换至物质演化,更是土家族传统体育发展主要内动力。
2.3 宗教礼俗类传统体育的变迁
土家族先民以巫舞体姿表达对神灵的信仰与敬奉,也作为人与神、神与鬼、鬼与人相互沟通的媒介[16],通过肢体符号来传达一种信息,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的图像标记,并寻一种超自然体的精神寄托[17]。如第一类别:供奉土王的祖先神灵。唐朝樊绰《蛮书》载:“初丧,出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歌必跳。”土家族先民丧葬仪式的撒尔嗬,丧葬数人于鼓前,和着鼓点跳者,时而相对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转肩擦背,时而下蹬打旋,当每首歌结束时,跳者都会说一句“撒尔嗬”[18]。如今撒尔嗬虽与祭祀性舞蹈渊源甚深,其舞蹈整体演绎气势粗犷豪放,舞者赤着臂膀,且边饮边跳,体姿舞态呈现土家族特有的阳刚之气,但演绎舞蹈的内容与死者并无太大关系。第二类别:与自然、劳动和生活有关的万物神灵。据《来凤县志》记载,“巴地雨阳不时,虫或伤稼,农人共延巫道,社坛默念,编草为龙,遍舞田间,以禳之”,即土家族先民设坛仪式中,以草为料编制草把龙并舞动,以求驱瘟除害和祈神降雨,实
83
现庄稼丰收的愿望。当下,土家族聚居区舞“草把龙”,已失去祈祷、驱瘟、祈神等仪式的目的性,是村落节日庆祝与体集会的娱乐性活动。第三类别:与佛教、道教相结合为当地各族信奉的诸神。《永顺宣慰司志》记载:“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巫祀试白水牛,祀后摆手歌舞,以祈一年休祥,每每摆手须先敬八部大神。”八部大神是传说土家族地区八个大将变为神,并建庙堂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众人齐跳摆手舞,摆手体姿视为敬奉八部大神。
3 土家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
3.1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
大数据平台构建,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等环节持续整合,既提升了传承的效率,也加大了保护的力度,还增加了共享的半径,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从实体向数字虚拟转化,需从各民族的劳动、生产、生活及娱乐中,挖掘与整理独具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用文字的形式记载项目起源(如史籍记载、传说及人物口述史等资料整理)、项目类型和规则(如活动方式、服装等)、重要人物、项目器材制作工艺、项目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另一方面,以视频录制的形式记录项目整体演绎过程,进行分解动作教学与示范视频录制,保存现有各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技艺。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各民族传统体育各项目技艺、传教、器物等,转换
为影视和文字数据,以预防技艺的丢失和加快技艺的传播。如土家族摆手舞数据库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建有“土家族摆手舞数据资源平台”,其中包括土家族摆手舞起源史料、传承人口述视频与文字材料、原生态舞姿视频、摆手舞教学视频、摆手舞研究文献资料等,对土家族摆手舞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2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冲击与商品化的影响,使得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导致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
与创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协调各民族聚居地的教育、体育、民政等政府部门,根据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逐级申报县级、州(市)级、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完善各民族传统体育政策与法律保障,统一项目器材、研制练习规则、建立传习基地、完善传承机制等。如“肉连响”作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优秀代表之一,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649Ⅲ—52)”,湖北省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系列文件,保障“肉连响”项目传承与发展。
3.3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
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逐渐深入,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持续进行,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边缘化给民
族传统文化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身体技艺的表达,随着民族地区社会变革和人口流动,传承的沃土、自觉及机制等渐行渐远。从现实记忆中探寻历史技艺,对民族地区众身体活动类型的集会活动、内心认同的身体姿态、独具象征的身体动作等进行调查,传统体育从传统的师徒到现代的师生传承,建立“进校园”教育传承、“收弟子”使命传承及“入社区”普及传承等多元机制,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活态、弹性传承体系。如土家族传统体育“肉连响”项目作为利川市全民健身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点项目,在利川市部分学校建立校本课程、部分社区设立传习场所、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等活动,是“肉连响”项目传承的主要路径。
3.4 统一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标准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生活,并呈现地域特,主要体现在同一项目不同玩法,同一项目不同规则,同一项目不同器材等,这种技艺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竞赛等尺度不一,争论不休。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首先,完善运动项目本身,如整合运动项目,建立统一名称;完善运动器材,创新一致标准;制定运动规则,规范竞赛尺度;协调运动方式,规避运动风险。其次,构建运动参赛机制,如地区或某民族传统体育学生运动会,以学生参
8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