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种剧情模式
36种剧情模式
在电影艺术诞生100多年前的18世纪末期,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查阅了大量古代戏剧作品,得出结论:
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遗憾的是,他没有一一指出这36种剧情模式。
20世纪初期,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又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显然有不尽相同之处,但他依然自信地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普罗迪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36种剧情模式,依旧在西方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美国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
在中国,早在20世纪上半叶,洪深先生就向国人翻译介绍了,并在其一系列电影剧本创作中予以实践。普罗迪由戏剧作品总结出来的的36种剧情模式,在今天的电影剧作创作中究竟还有没有实用性?36种剧情模式是否像某些西方专业人士吹嘘的如此神奇?它能否涵盖当代剧
情电影的全部?电影片目选择据说普罗迪的36种剧情模式是由1200部戏剧作品研究得出,本文也有意在此精选了1916年至2002年间的120部经典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尽可能不带主观彩,显示选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文中选用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通向电影的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一书列举的,1916年至1988年100部经典影片。
这100部影片,是当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0位教师从浩如烟海的电影篇目中精心挑选而出,推荐给电影学院的莘莘学子们的必读影片。为了反映世界电影的最新面貌,文中又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中获奖的20部影片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这120部世界经典影片对36种剧情模式的继承与突破。这120部影片中,有美国影片35部,欧洲影片49部,中国影片21部,三者相加共计105部。此外还有日本影片8部,其它国家影片7部。戏剧剧情模式与电影剧情模式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学者在为艺术、叙事以及情节做着分类学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将戏剧分为简单悲剧、简单喜剧、复杂悲剧、复杂喜剧四种基本类型。对于将情节看作悲剧第一要素的亚里士多德来说,这无疑是人类对剧情模式的第一次分类。
此后,歌德根据题材将剧情分为爱情、复仇等7种类型;席勒也试图做出自己的分类;柯齐
和普罗迪根据人物的情感和作品的情境分别将剧情分为36种模式;L•赫尔曼将剧情分为9大模式;罗伯特•麦基将剧情和类型概括为25种模式。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歌德、席勒,还是柯齐和普罗迪都是在对戏剧剧情模式作出分类,只有到了赫尔曼和麦基才开始真正对电影剧情模式进行分类,但是赫尔曼和麦基都没超越普罗迪所作的分类的高度。
电影与戏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作为叙事艺术而言,电影和戏剧应该是最为接近的姊妹艺术。西方电影史上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的美学观念,中国电影史中的“影戏”传统,都表明早期的电影就是戏剧的银幕再现。所以早期电影的情节和戏剧的情节模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电影和戏剧艺术本身在情节观念上的差异就表现出来。戏剧从诞生之初就将情节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观众看戏实质是看情节,看故事。电影则不同,由于电影的元素和艺术手段众多,电影在诞生之初,并没有把情节看得如此重要,这才产生了以卢米埃尔兄弟为先驱的纪录电影。
20世纪
50、60年代法国“新浪潮”之后,世界电影出现了“淡化情结”的倾向,甚至出现了标榜“无情节”的现代派电影。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强调情节的“完整”性,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强调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这些都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直到欧洲浪漫主义的出现,才开始冲破“三一律”的陈规旧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受到限制,才使得戏剧情节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西方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的现代派戏剧,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荒诞派戏剧,严重动摇了自古希腊以来的戏剧情节观念。
普罗迪在总结36种剧情模式的时候,想必还没有感受到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先锋派戏剧运动交相呼应的盛况,所以他的36剧情模式还是由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总结出来的。应该说,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是对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戏剧的剧情模式的一次很好归纳和总结。
在西方现代派戏剧和现代派电影出现之前,戏剧剧情模式和电影剧情模式差别不大。由于戏剧的悠久历史,戏剧剧情模式远比早期电影丰富,在20世纪
经典剧情电影
50、60年代以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影剧情都可以涵盖在36种剧情模式之内。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主义电影作品的现,36种剧情模式无法再涵盖所有的电影剧情模式。就是针对戏剧本身而言,36种剧情模式也无法涵盖《等待戈多》、《青鸟》、《琼斯皇》、《六个寻作者的剧中人》等这类戏剧作品的情节模式了。
模式之内:
对36种剧情模式的遵循尽管36种剧情模式是通过对20世纪初期之前的戏剧作品分析归纳得出,但通过研究发现,在本文120部影片中,有约占75%的影片完全遵循了36种剧情模式,而且每一种剧情模式都至少可以到一部典型影片作为例证。当然,一部影片也可能包含多个剧情模式,而且拍摄年代越晚的影片越可能较多地采用多个剧情模式。
为研究方便,文中一部影片仅选择最主要的情节模式。具体见下表:
模式
1、求告。《淘金记》
(1925)、《关山飞渡》
(1939)、《星球大战》
(1977)
模式
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
(1916)
模式
3、复仇。《伊万的童年》
(1962)
模式
4、骨肉间的报复。《狮子王》
(1994)
模式
5、逋逃。《筋疲力尽》
(1959)、《邦尼和克莱德》
(1967)、《天生杀手》
(1994)模式
6、灾祸。《鸟》
(1963)、《幼儿园》
(1983)《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1983)模式
7、不幸。《西鹤一代女》
(1952)、《活下去》
(1952)、《雁南飞》
(1957)、《早春二月》
(1963)、《稻草人》
(1983)、《末代皇帝》
(1987)、《芙蓉镇》
(1987)、《活着》
(1994)、《钢琴师》
(2002)
模式
8、革命。《战舰波将金号》
(1925)、《母亲》
(1926)、《农奴》
(1963)、《黄土地》
(1984)模式
9、壮举。《阿拉伯的劳伦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