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文化人的九种问题(一针见血)
原标题:中国知识分子的九种问题
一、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
鲁迅讲,中国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中国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扮演歌功颂德的帮闲角。
在统治发生危机,无计可施时,病急乱投医,统治者开始垂听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意见,而知识分子也觉得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出山”了,这时的知识分子成了“帮忙”。
鲁迅非常尖锐地指出司马相如之类,包括屈原,不过是统治者的帮闲或帮忙。屈原的《离骚》不过是“想帮忙而不得”的产物。“帮闲”不过是写写诗,猜猜谜语,说说笑话;“帮忙”则是要出谋划策,参与国家大事。
司马相如、屈原之类的人都确信自己的才华不仅是写诗、下棋,做清客,而愿作“帮忙”,帮忙而不得于是发发牢骚。当主人作恶之时,“帮忙”“帮闲”就成为“帮凶”。
帮凶的特点在于“使血案中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使统治者的杀人食人了无血迹。无论帮忙帮闲,都需要才华,司马相如和屈原的作品至今仍有人读,因为有才气。可怕的是有帮忙、帮闲之志,无帮忙、帮闲之才,这样的人就称为“扯淡”。
论今:鲁迅先生所言“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自然是针对过去那个时代的言论,放在今日,也有道理。文化自古以来是传承历史的工具,为文者必须有所担当。、文化爆发的如今,也许我们的文化缺少了那一时代的“血腥”,可是传承到我辈,文化的教育功能不能抛弃。警醒世人也许有点牵强,文化所宣扬的“真善美”却是我辈文化工作者应做的事。舶来的一些思想和文化或许在当今这个时代看似象花一朵,但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我们文化人应思考的问题。做为文化人,能把正确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留给世人就可以了,这应是目前中国文化的走向,于文化幕后操刀者知识分子来说,不言而喻了。二、“二丑”
“二丑”出自绍兴戏曲,在舞台上扮演清客的角,清客、幕僚也就是帮闲。但是一方面他帮主人的闲,一方面又向观众做鬼脸,说“你看,这个公子多蠢啦、多笨啦”,表示与主人划清
界限。“二丑”是不忠实的奴才。
知识分子聪明而敏感,主人气焰正盛之时,他心甘情愿做主人的帮忙帮闲;主人气焰不足将要崩溃之时,他敏感到了,就开始做不忠实的帮忙帮闲,结果成为“二丑”。
论今:“丑”,什么是丑,人长的磕碜就是丑。是这样的概念吗?为什么说别人丑,为什么古往今来的一些奸臣、奴才、卖国贼都被文化人形容成丑?古代虽然没有照相机,只有手工绘画,我们怎知道在那个时代的人长的是“丑”的。宋朝的秦桧长的是丑吗?宋朝是文治天下,于皇帝来说不可能个“丑”人做丞相,秦桧必有他自已的特长。翻阅史卷,秦桧四方大脸,五官端正,也没发现长的丑。所以这个“丑”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有特定的,主子做事见不得光,扶助主子的具备文化人素质的助手也就一定也去作见不得光的事,这种文化人的一定是丑的,思想的丑,不代表他的外貌。即使这位文化人长的比当今的电影明星还好看,你也是“丑”,更是要让人世人唾弃。鲁迅先生还说了,你的主子牛时,你又反过来骂主子,这又成了两面三刀的人,即使有一天主子翻身了,也不会再邀请这种文化人当幕僚了。鲁迅先生写的这个丑意思很明了,做人不要见风使舵,更不要两面三刀。三、隐士
鲁迅把中国文学尤其是唐朝文学划分为两种: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廊庙文学是帮忙帮闲的
文学或者叫在朝文学。在野的文学就是山林文学,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的衙门,隐入山林。但是中国隐士与西方隐士不同。
西方隐士是宗教性的,因信仰而隐,因此西方隐士常常同时又是苦行僧,不断对自己施以苦刑,做精神追求。中国隐士是政治性的,帮忙、帮闲不成便去做隐士。
隐士是“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一有机会,便由隐士自然转为帮忙帮闲,算是“候补的帮忙帮闲”。在中国做隐士还有一个好处:易出名。出名之后成为高士,名声若传到皇帝耳中,也许有机会得到重用。
由此,隐士成为一种资本,做隐士可以提高地位,成为进一步做帮忙帮闲的资本。鲁迅尖锐指出,登仕、隐士都是“噉饭之道”,是达到自己目的,升官发财的途径。最可怕的是“谋官谋隐两不成”。中国古代四大名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