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苏州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苏州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2.02
【字 号】苏府[2012]239号
【施行日期】2012.12.0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苏州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苏府〔2012〕23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涌现了一大批代表苏州水准、具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规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对2009~2011年度的申报成果进行评审,评出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242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70项。
  希望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思路举措,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团结服务专家学者,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荣
责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锐意创新,推动理论研究出新思想、实践总结出新经验、对策探索出新思路、成果转化出新成效,为建设宜居新苏州、打造创业新天堂、共筑幸福新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苏州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2日
  附件
苏州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
(共242项 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12项)
  1.陆游全集校注(钱仲联 马亚中)
  2.并称探源--语言、文学、文化的多重考察(张珊)
  3.隋唐佛教各宗与美学(王耘)
  4.低端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型研究--基于苏州的实证分析(韩云)
  5.区域转型中的空间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时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翟俊生 孙伟)
  6.欧陆民法传统的历史解读--以罗马法与自然法的演进为主线(李中原)
  7.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高祖林)
  8.苏州史纲(王国平 吴恩培 朱小田 李峰)
  9.苏州海关志(《苏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
  10.苏州文化遗产丛书(汤钰林)
  11.苏州率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研究(芮国强)
  12.大力促进科学发展 积极打造“乐居城市”(李连仲 徐明)
  二等奖(60项)
  1.鄱阳三洪集(凌郁之)
  2.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徐涛)
  3.教学专长的实质研究(杨翠蓉)
  4.追寻历史的真相:与鲁迅(秋石)
  5.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薄俊生)
  6.闻一多新诗艺术(许霆)
  7.西欧的中国形象(李勇)
  8.昆剧折子戏叙考(王宁)
  9.复社研究 (丁国祥)
  10.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季玢)
  11.汉日交际语言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施晖)
  12.涟水话的系词“斗”(王健 顾劲松)
  13.试论“以诗为文”(杨景龙)
  14.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郭富强)
  15.完整生存:后殖民英语国家女性创作研究(方红)
苏州好玩的地方排行榜  16.中国语境中的元伦理问题--摩尔《伦理学原理》启示录(李西杰)
  17.中庸深解(师为公)
  18.基于金融视角的经济预警问题研究(万正晓 张昭玉)
  19.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转型(李广斌)
  20.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韩坚)
  21.日元升值的命运:一个经济学家21世纪的再解析(陈作章)
  22.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可获性:企业家异质特征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罗正英 周中胜 詹乾隆)
  23.外向型发展战略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基于苏州市的研究(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4.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苏州实践(陈亢利)
  25.企业捐赠行为与竞争优势--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田雪莹)
  26.权利·权力·监督(黄学贤)
  27.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以苏州为例(张梅)
  2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姜建成)
  29.生态区域治理中中央与地方府际间协调研究(余敏江 黄建洪)
  30.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府能力研究(黄建洪)
  31.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母小勇)
  32.诚信品格的养成(吴继霞)
  33.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傅大友 钱素平)
  3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技术与路径--(中国)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陈智强 周晓刚 顾月琴)
  35.苏州大劫难--侵华日军罪行录(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36.商会与20世纪早期中国外交(许冠亭)
  37.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资料选编(苏州市档案局(馆))
  38.论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裁军运动(祝曙光)
  39.吴地民间炊火--兼及古代炊器研究(吴恩培 钱建荣)
  40.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张笑川)
  41.制度变革·社会变迁·制度绩效--以苏南农村人民公社为研究对象(王玉贵)
  42.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以晚清江南为中心(黄鸿山)
  43.苏州老街志 (柯继承等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44.传媒低俗化对策研究(陈龙 杜晓红)
  45.苏州老厂房改造再利用特点与意义(居晴磊 毛贺)
  46.中国农民工问题新解(张跃进)
  47.“政社互动”:苏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胡伟华 陈峰)
  48.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关于吴江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的调研报告(周玉玲)
  49.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一体化物流计划模型与算法(邵举平 马天云 董绍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