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族特的民俗活动及象征意义一览
地域民族特⾊的民俗活动及象征意义⼀览
休闲农业园区根据项⽬的地域民族特⾊,规划设计相应的民俗活动,体现园区的特⾊主题,根据不同的民族特⾊,农业园区可以规划哪些民俗活动?⽽具有民族特⾊的节庆活动有哪些,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民俗起源于⼈类社会体⽣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和演变,为⼈民的⽇常⽣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种来⾃于⼈民,传承于⼈民,规范⼈民,⼜深藏在⼈民的⾏为、语⾔和⼼理中的基本⼒量。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出⼀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然是⼀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个历史悠久⽽⼜富有传奇⾊彩的民族,过着“逐⽔草⽽迁徙”的游牧⽣活.中国的⼤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迹,因⽽被誉为“草原骄⼦”。每年七、⼋⽉牲畜肥壮的季节举⾏“那达慕”⼤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这是⼈们为了庆祝丰收⽽举⾏的⽂体娱乐⼤会。 “那达慕”⼤会上有惊险动⼈的赛马、摔跤,令⼈赞赏的射箭,有争强⽃胜的棋艺,有引⼈⼊胜的歌舞,显⽰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三世纪,⼤批穆斯林从中亚迁⼊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开斋节(也叫⾁孜节),⼜称⼤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为斋⽉。凡回族男12岁、⼥9岁以上⾝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
3、苗族
苗族的⾳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饰制作等⼯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然,祀奉祖先。节⽇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苗族有很多节⽇,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乘佛教,不少节⽇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举⾏的泼⽔节是最盛⼤的节⽇,这⼀节⽇傣语称“桑勘⽐迈”。届时要赕佛,并⼤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的⽅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活动深受各族⼈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沙江流域⼀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11⽇,建⽴云南维西僳僳族⾃治县。节⽇:主要节⽇有阔时节(12⽉20⽇,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杆节等.每年农历⼆⽉初⼋举⾏的“⼑杆节”扣⼈⼼弦,据说上⼑杆是为了使僳僳⼈具
有“⼑⼭敢上,⽕海敢闯”的精神⽽设⽴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活在这⾥的藏族⾃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的民族之⼀。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的传统节⽇为每年藏历正⽉初⼀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是岭南的⼟著民族。有“布壮”、“布⼟”、“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称。新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是岭南的⼟著民族。有“布壮”、“布⼟”、“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称。新中国成⽴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有⼀年⼀度的“三⽉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五中元⿁节、清明上坟、⼋⽉⼗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朝鲜族民间有五⼤节⽇,⾄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节⽇是:元⽇(春节)、上元(元宵节)、寒⾷(清明)、端午、秋⼣.朝鲜族敬重⽼⼈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九⽇便被确定为⽼⼈安慰⽇。
9、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地的古羌⼈,辗转南迁⾄川西南、滇西北⼀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信奉神灵,崇拜⼤⾃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五⽇的“转⼭节” 祭祀狮⼦⼭,就是⼈们敬拜⾃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0、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的后代。唐时称“朴⼦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的布朗⼈有不同的⾃称。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乘佛教,许多传统节⽇⼤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的节祭⽇有:年节、祭寨神、洗⽜脚等。⼭康节是布朗族最盛⼤的节⽇,每年傣历六⽉中旬举⾏,⼀般为3天。
11、阿昌族
阿昌族⼤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中旬举⾏。阿昌族信仰⼩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柴、泼⽔节等。除宗教节⽇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如:⽕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2、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民族之⼀,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有过年、鲜花节和祭⾕神、祭⼭林节,
其中以过年的节⽇⽓氛最浓,既隆重⼜古朴。仙⼥节是云南省贡⼭⼀带怒族⼈民的民间传统节⽇。当地⼜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五⽇举⾏。
13、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龙江省和内蒙古⾃治区。鄂温克是民族⾃称,意思是“住在⼤⼭林⾥的⼈们”。在北纬52度的⼤兴安岭原始森林⾥,⾄今仍有鄂温克⼈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但也举⾏⼀些⽂娱体育活动,因⽽具有⼴泛的众性.除春节等节⽇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下旬择⽇举⾏的“⽶阔勤”节。
14、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是 “住在⼭岭上的⼈们”,⼆是“使⽤驯⿅的⼈们”。清朝以前,⼈们⼀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部”。新中国成⽴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18⽇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篝⽕节。这⼀天,鄂伦春⼈都要点燃篝⽕,欢歌舞蹈,欢庆⾃⼰民族的节⽇。腊⽉⼆⼗三也有送⽕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们和⽕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亲近。
15、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古在⿊龙江、松花江和乌苏⾥江流域繁衍⽣息。历史上曾有“⿊⽄”、“⿊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后,统⼀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及江“下游”的⼈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的赫哲⼈,年年都在农历的7⽉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平安、捕鱼丰收。
16、门巴族
据藏⽂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区繁衍⽣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门巴族沿⽤藏历,节⽇也与藏族相同。节⽇期间要杀⽜宰⽺,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和圆寂的⽇⼦是藏历四⽉⼗五⽇,为了纪念这⼀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各种宗教活动。
17、⽩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理⽩族⾃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州.⽩族⾃称“⽩伙”、“⽩尼”、“⽩⼦”等,汉语意为“⽩⼈”。1956年,根据本民族⼈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族。⽩族的传统节⽇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街”是⽩族⼀年⼀度最盛⼤的节⽇,现被定名为“三⽉街民族节”。另外还有“⽕把节”(⼜称星回节)等民族节⽇。
18、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肃省⼀带。保安族通⽤汉⽂,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的⽣产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等,家家都要炸馓⼦、油餜、蜜圈圈和油⾹。
19、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个较⼤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被称为“仲家”、“⽔户”、“夷族”、“⼟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然崇拜,传统节⽇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三⽉三”、“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是农历“六⽉六”。
20、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治区和⿊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侵的第⼀。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年之中最盛⼤的节⽇。正⽉⼗六为“⿊灰⽇”,在⿊灰⽇这⼀天,⼈们之间互相往对⽅的脸上抹⿊,认为抹得越⿊,新⼀年越吉利。
21、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17⽇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系中三分之⼆以上的⼈⾃称“德昂”,意思是“⽯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的民族之⼀,远在公元前⼆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主要有泼⽔节、关门节、开门节、烧⽩柴等,⼤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2、东乡族
东乡族是⼗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蒙古⼈。聚居在⽢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肃东乡族⾃治县。东乡族开斋节⼜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是斋戒⽉份,这⼀⽉的开始和最后⼀天,均以见新⽉为准,斋期满的次⽇,即为节⽇。因此,它既是民族节⽇,也是宗教节⽇。
23、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然物。侗族传统节⽇各地⽇期不⼀,节⽇饮⾷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起,主要节⽇有新婚节、架桥节、祭⽜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赛⽤的“ ⽔⽜王”。
24、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曲⼈”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独龙河⾕。本世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曲⼈”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独龙河⾕。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还崇尚纹⾯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的某⼀天举⾏(各地时间不⼀),节期的长短常常以⾷物准备的多寡⽽定。
25、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民共和国成⽴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常重视传统节⽇,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周,不吃荤,只吃素。
26、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称很多,新中国成⽴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主要有“年⾸扎勒特”(10⽉)、“吃扎扎”(五⽉节)。此外还有“栽秧节”(⼜
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节⽇。
27、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有古尔邦节和⾁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8、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称“基诺”,汉⽂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定,但多在农历腊⽉间进⾏。每年阴历九⽉,基诺族就要过⼀年⼀度的新⽶节了,当地⼈称“好希早”。
29、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西壮族⾃治区防城各族⾃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三个⼩岛上。京族,历史上⾃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30、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部分发展⽽来。近代⽂献多称为“⼭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各县的⼭区。1953年7⽉24⽇建⽴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县,1956年改为⾃治州。⽬瑙纵歌(⽬脑纵歌)是景颇族⼈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般在农历正⽉⼗五之后举⾏,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种⼤型歌舞盛会,并由犀⽜传播⾄⼈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的节⽇。
31、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个部落”、“四⼗个姑娘”、“⼭⾥放牧⼈”或“草原⼈”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治州.柯尔克孜族⼀年之中最⼤的节⽇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每出现⼀次为⼀个⽉,⼗⼆个⽉为⼀年。每年第⼀个⽉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们⼀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个地域向另⼀个地域扩布,形成了地域中的特⾊民俗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