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刑法判断题
第一章 任务、基本原则和范畴
1、刑法任务就是用刑罚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 × )
2、有行为尽管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只要它具备社会危害性,就可以比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惩罚。( × )
3、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才干定罪处刑。( √ )
4、罪责自负、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惩办与宽敞相结合,是国内刑法明文规定三项基本原则。( × )
5、对任何人犯罪,在合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 )
6、国内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任何罪,都合用本法。( × )
7、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拐卖外国妇女到国内境内被查获,应当依照刑法规定,合用国内刑法定罪惩罚。 ( √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必要根据国内刑法规定,予以追究。( × )
9、对国内国家工作人员、军人、外交代表、国有公司领导在领域外犯罪,则不分法定刑轻重一律合用国内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 )
10、凡犯罪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之外,不合用国内刑法。( ×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合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如下有期徒刑,可以不予追究。( √ )
12、国内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飞机、国际列车上犯罪,合用本法。( × )
13、只有犯罪行为和成果都发生在国内领域内,才认定是在国内领域内犯罪。( × )
14、某国驻华商社工作人员阿姆杜拉策划、参加了与国内犯罪分子走私犯罪活动,对阿姆杜拉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 )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15、国内《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明显轻微危害不大,不以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 )
16、犯罪客体是国内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人和物。( × )
17、犯罪必要具备危害成果才干予以惩罚。( × )
18、犯罪是应受到刑罚惩罚行为,不受刑罚惩罚行为,都不是犯罪。( × )
19、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相似点就是都预见到成果必然发生。( × )
20、依照国内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法律有规定才负刑事责任。( × )
21、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错在没有预见危害成果上区别是前者是主线不也许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可以预见而没有预见。( √ )
22、某甲驾一货车行驶在陡峭山路,某乙为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
但却无法攀上,甲懂得这一状况后,为挣脱乙突然刹车,致乙摔入山沟死亡。甲对乙死亡成果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 )
23、宁某为了不赡养老人,准备下毒杀死老人,但其发现老人与小孩一起吃时也没有采用任何办法。对此,宁某主观上只有直接故意心理态度。( × )
24、依照国内刑法规定,过错犯罪,法律有规定才负刑事责任。(√ )
25、行为在客观上虽然导致了损害成果,但是不出于故意或者过错,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因素所引起,不是犯罪。( √ )
26、无意识危害社会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危害行为。 ( √ )
27、王某正在匀速行车,8岁小朋友李某玩弹弓,石子击中王左眼,王本能地捂住自己眼睛,方向盘失去控制将正在骑自行车刘某撞死。王某行为是意外事件,不承担刑事责任。( √ )
28、不作为犯罪是以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而构成犯罪。( √ )
29、十四周岁如下人实行任何刑法禁止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 )
3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
3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人犯罪,应当减轻或者免除惩罚。( × )
32、国内刑法规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16周岁。( × )
3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 )
34、15周岁张某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 )
35、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人,犯贩卖、间谍罪、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
36、因不满16周岁不受刑罚惩罚,应由政府收容收养。( × )
3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她未成年人随身携带
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不以为是犯罪。( √ )
38、犯罪对象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 × )
39、精神病人在任何时候犯罪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
40、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候导致危害成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 √ )
4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候导致危害成果,不负刑事责任,但在必要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 )
42、尚未完全丧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 )
43、醉酒人在一定限度上丧失意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因而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惩罚。( × )
44、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
45、又聋又哑人或者盲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惩罚。( × )
46、又聋又哑人或者盲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惩罚但不能免除惩罚。( × )
47、怀孕妇女或年老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惩罚。( × )
48、哑巴甲一日酒后入室盗窃价值元财物,甲构成犯罪,但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惩罚。( × )
49、合法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应当减轻或免除惩罚。( √ )
50、合法防卫讲“必要限度”是不能给不法侵害人导致伤亡。( × )
51、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采用防卫行为,导致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 )
52、某夜,刘某(16岁)入室盗窃时见室内一女子正处熟睡状态,遂起歹意欲进行,合
法该女子奋力反抗时,其丈夫王某下夜班归来,随手操起一钳子猛击刘某脑后,致使其当场死亡,王某行为是防卫过当。( × )
53、互殴案件,后动手是合法防卫。( × )
54、防卫挑拨、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都是防卫过当一种体现。( × )
55、李某与王某因琐事发生斗殴,李某声称要将王某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菜刀。王某胆怯,在李某从商店回来路上用猎将李某打死。王某行为是合法防卫。( × )
56、防卫过当,从其性质上讲,应当是防卫行为,是只是超过了防卫必要限度。( √ )
57、合法防卫起因条件规定在实行合法防卫行为时,必要有不法侵害存在。这里不法侵害是指犯罪行为。( × )
58、合法防卫中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是指已经为实行侵害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 )
59、实行合法防卫,防卫强度并非不能不不大于不法侵害强度,只是不能明显超过不法侵害
强度,导致重大损害而已。( √ )
60、只要行为人以为她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就可以实行合法防卫。( × )
61、任何人为避免本人危险而实行紧急避险行为,都可以合用刑法关于紧急避险规定。( × )
62、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不应有损害,可以减轻或免除惩罚。( × )
63、国内刑法规定紧急避险不合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负责人。 ( √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64、实行紧急避险,规定必要是危险正在发生,即危险必要是现实,详细。( √ )
第二节 犯罪预备、未遂或中断
65、对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惩罚。( × )
66、对于中断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 × )
67、甲意图杀死其妻,某日误将碱面为投放在其妻将要吃饭中,其妻吃后安然无事,甲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 )
68、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 )
69、甲蓄意盗窃,于某日深夜窜至一单位财务室,但打开保险柜后却发现空无分文。甲行为构成手段不能犯未遂。( × )
70、甲为了谋杀乙,在乙饭菜中投毒,但乙因有急事未吃饭。甲行为属于犯罪预备,应负刑事责任。(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