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故事两则
互动交流
·医苑奇趣
□胡  琛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故事两则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他所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的著作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两则与他相关的故事。
祛寒娇耳汤:治病的饺子
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的习俗,据传这一习俗就来自张仲景。
据说他曾在长沙做太守,任职期间正值疫病流行,因为当时有规定太守不得擅自进民屋,忧心百姓的张仲景便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医生”4字,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两日打开衙门,不办公务,只为没钱治病的百姓诊治,广施汤药,不收分文。他还让衙役贴出告示,告知百姓这一消息,这一举动令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也更加爱戴。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为人诊脉处方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就是为了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后来辞官回乡,专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寒风刺骨,雪花纷飞。看到白河两岸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因为寒冷,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心里十分难受。心中始终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反复研究,张仲景研制出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具有驱寒功效的药物一起放在锅里煮,熟了之后捞出来切碎,包在面皮里,捏成耳朵的样子,称“娇耳”,再一起放回原汤的锅里煮熟,这就是最初的“饺子”。
张仲景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棚子,支上大锅,给那些受冻的百姓一人一碗祛寒汤,两个“娇耳”。人们吃完“娇耳”,喝完汤,浑身都暖和起来,耳朵也热乎乎,再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因为那天正好是冬至,所以后来的人们会在冬至吃饺子以念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蜜煎导法:外用蜂蜜治便秘
蜂蜜是一种天然的甜味食品,因为口感佳,又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活性酶、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受到许多养生人士的喜爱。一直以来都有“蜂蜜水能治便秘,早起来一杯润肠又通便”的说法,其实,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喝蜂蜜水时摄入的水分较多,增加肠道润滑,缓解了大便干的情况,有助排便。另一方面,蜂蜜含有果糖,每个人对果糖的吸收能力不同,果糖不耐受的人肠道对果糖的吸收就会很慢。这些未被吸收的果糖滞留在肠道会增加肠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从而使得粪便中水分增加,帮助排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是严重的果糖不耐受,或是喝大量的蜂蜜超过了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所以,对不存在果糖不耐受的普通人来说,想帮助排便,喝蜂蜜水和喝白开水的效果差不多。
而想靠蜂蜜治便秘,外用的效果比内服好,比如张仲景的“蜜煎导法”。只需取适量
78
79
医苑奇趣·互动交流
蜂蜜,放入锅中煎熬浓缩后趁热取出,稍凉后捻成小长条,塞入肛门内即可帮助排便。
据说张仲景年少时跟随同乡的医生张伯祖学习医术,一次临县送来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老师张伯祖认为是“热邪伤津,体虚便秘”导致的,需要用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虚弱,用强烈的泻药身体会受不了,张伯祖一时没了主意。
一旁的张仲景思考一番后上前对老师说:“学生有一主意!”张伯祖听了他的想法,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让他立刻开始准备。只见张仲景将一勺蜂蜜放入一只铜碗里,放在小火上煎熬,同时不断用竹筷搅动,渐渐地把蜂蜜熬成黏稠的团块。待它稍冷后,张仲景便把它搓捻成一头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没过多久,病人就拉出一堆腥臭的粪便,病情也好了一大半,再稍加调理,病人没几天便康复了。
蜜煎导法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适用于病后或老年、新产,因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任攻下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中,蜜煎导方也在发挥着作用。目前便秘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大多是开塞露或具有泻药性质的通便药物,长期使用容易让患者产生依赖,而且导致肠功能紊乱,使得便秘越来越严重。而蜂蜜栓是用纯蜂蜜熬制而成,能滋润肠道,无论宝宝,或者成年人包括妊娠妇女、老年人,都可以使用
蜂蜜栓帮助排便。只要感觉想排便,但又排不出,就能使用。而且使用纯蜂蜜制作,对身体几乎没有副作用,也不会产生依赖性,非常好。不过,长期便
秘还是应当去正规医院诊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