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介绍
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
饺子,所以叫饺耳。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河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边上,张仲景看到了很多难民冻得手脚生疮,心存不忍。在回到家乡之后,虽然他也一直
在挂诊,但是心里还是纪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之后,他发明了饺耳,可以去除湿气,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饺耳最主
要的就是里面的材料,是一些御寒的药物,他把这些东西在锅里面一直煮、捣烂,然后用
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将面皮煮熟。凡是吃了饺耳的人都会觉得体内有一团火
焰在燃烧,再也不会将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一生行医,但是医者不自医,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尽头。百姓们都纪念他,他以前在长沙做官
的那些朋友也来看望。他对别人说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从南阳往长沙走,在什么地方绳子断了,就把我安葬在哪里。
然后人们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发饺耳汤的地方,突然绳子断了,
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把他在这里安葬,然后饺耳就成了人们纪念张仲景的一种方式,虽然后世不再提及,但是张仲景确是饺子的第一创始人。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
河南省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
被后世称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方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被称为医圣,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行医品格值得现在的
医学从业者学习。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开堂坐诊,造福当地一方百姓。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是后世从医者的必学经典作品,晋代太医的《伤寒论》,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根据《伤害杂病论》的一些章节或者原理改编。张
仲景除了编写《伤寒杂病论》之外,还写了《辩伤寒》《口齿论》等,可以都因为一些历
史原因而不复存在,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
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性很强。并且张仲景行医用药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
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
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中医
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稳坚定,能够吃苦耐劳,他常常看医书到天亮,然后白天接着
坐诊。他提倡行医者应该终身学习,因为当时有很多医生就只倚靠前人总结出来的医学经典,不思进取,不会辩证的发展自己的医学观点。
他知道这样对于医学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在《伤寒杂病论》的序文里说:“生
来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然后好学是次之,最后是博览书,强行记忆的人。”张仲景用孔子的话证明,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张仲景不是天才之列。没有天才能么办呢,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学苦练了呗,勤能补拙嘛。他还在书中写出,学习是要从小就培养的,只有一直爱好医学,并且按照孔子的话学无止境,就一定可以有
建树。
张仲景影响世人的还有他朴实无华的学风,他从不用晦涩难懂的辞藻,为了让看这本
书的人能够很轻易的看懂,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品格,才让《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的影响十
分巨大。他诊病的时候,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遇到疑问了,一定要不断的求证,直到弄
明白了为止。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医学包括现代医学都影响深远,人们为了纪念他,在
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在涅阳建了医圣故居。人们只要经过这里,都会进去烧一炷香,然后
表达对他的敬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