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1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__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谣《朋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切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及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及分发__《钓青蛙》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特殊句式;把握__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__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借助想象,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缺乏文言知识积累,但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尤为重要。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模式图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
  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 评论 3重点难点 评论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 评论
  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 评论
  (二)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童稚( ) 藐( )小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 )然称快 土砾( ) 项为之强( ) 癞( )蛤蟆
  (四)正确朗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