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稀疏.(shū)怨.恨(yuàn)诅.咒(zǔ)玲珑剔.透(tì)
B.倔.强(juè) 伶仃.(tīnɡ) 船舱.(cānɡ) 风声鹤唳.(lì)
C.雏.形(chú) 苦熬.(áo) 沉甸.甸(diàn) 忍俊不禁.(jīn)
D.扒.窃(pá) 丰硕.(shuò) 脸颊.(jiá)可望而不可即.(jì)
提示:A项中“剔”应读作“tī”;B项中“倔”应读作“jué”,“仃”应读作“dīng”;D项中“即”应读作“jí”。
答案:B
2.下列作家作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B.《金花》——泰戈尔
C.《纸船寄母亲》——冰心
D.《观沧海》——白居易
提示:D项中《观沧海》的作者应该是曹操,不是白居易。
答案:D
3.指出下列各项中修辞方法说明不当的一项(2分)()
A.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比喻)
D.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排比)
提示:C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由“钻”字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答案:C
4.诗文默写与积累。(8分)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2)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
(5)《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2)句中的“潮”不要写成“朝”;(3)句中的“燕”不要写成“艳”;(4)句中的“涯”不要写成“崖”;(5)中的“合”不要写成“和”;(6)句中的“雁”不要写成“燕”。
答案:(1)百草丰茂(2)潮平两岸阔 (3)谁 家新燕啄春泥(4)断肠人在天涯(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这个学期你的字练到什么程度了呢?是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请你选择这册课本中你喜欢的一首诗歌,将它默写在下面。(2分)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古诗句的积累以及我们的书法功底。完成此题要求书写正确并且美观大方。
答案:(略)
6.小林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答题活动时,向你电话求助,让你为他介绍《水浒》中
的一段故事。请把你讲的内容写在下面。(4分)
要求:(1)从“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个;(2)叙述简明,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突出;(3)字数在80个以内(含标点)。
提示:这道题是2005年山西省的中考题。课外积累阅读的考查形式丰富多彩。此题既可检验我们对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语言概括能力、人物鉴赏能力。概括时请将情节概括全面、清楚、简洁。
答案示例:武松到阳谷县哥哥,在景阳冈酒店不听店家劝阻,一连喝了十八碗酒,没想到在景阳冈上真的遇到猛虎,半醉中他躲过了老虎一扑一掀一剪,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7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原文中的意思。(4分)
(1)项.为之强()(2)鹤唳.云端()
(3)徐.喷以烟()(4)明察秋毫
..()
8.从文中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2分)
9.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各题。(3分)
(1)文中写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青云白鹤”“鹤唳云端”之景是怎样得来的?
10.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令人神往,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3分)11.面对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蚂蚁、窗上的冰花……你有过哪些联想和想象,请任意选择一种景物,描绘一下。(30~50字。)(5分)
答案:
7.提示:注意要结合上下文及平时积累来解释。
参考答案:(1)颈,脖项(2)鸟鸣(3)慢慢地 (4)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8.提示:结合上下文出,解释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9.提示:细读选文,深入理解课文含意,便可以完成此题。
参考答案:(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10.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调动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唤起我们的审美意识。可以从课余爱好入手,培养情趣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答案示例:应该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善于想象和联想。
11.提示:完成此题应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描绘。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5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A)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B),常常(C)书中的学说,常常(D)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2.选段论述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选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辩论”“修正”“评判”“怀疑”是文中A、B、C、D四处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你觉得它们的正确位置应该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4分)15.哥白尼对“天动学说”产生了怀疑,于是有了“地动学说”的诞生;中国人民对计划经济产生了怀疑,于是有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像这样能支撑选段论点的论据还有很多,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事例。(5分)
答案:
12.提示:议论文的论点基本位置是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放在开头领起下文的论证,放在结尾是总结上面的论证结果。本段的论点在开头一句。
答案: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3.提示: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要对论证方法的种类和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例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证等。
答案:道理论证、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4.提示: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先要理解该句话所论述的内容,然后判断选择词语。选择时主要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安排次序,只有先怀疑,再辩论、评判,才能修正。
答案: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15.提示:以上两个例子均是由怀疑而建立新学说的例子,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很多科学定理、科学发明都是在怀疑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比如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试验等。
答案:(略)(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9分)
送报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
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6.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___(3分)
17.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还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1分)
18.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这样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9.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请写出来。(2分) 20.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答题。(2分)
①从这篇小说中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②从这篇小说中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③从这篇小说中出两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提示: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发展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有层次意识,要顺“放暑假的时候”出表示情节发展的相应的语言标志。
参考答案:放暑假的时候七月下旬的一天转眼到了8月底
17.提示: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选文中间部分写了“我”的儿子被邮电大学录取后的种种表现,用来衬托送报青年的人物性格。
答案:对比
18.提示:此题既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对文章层次的把握能力。整个故
事是以被大学录取后的种种行为表现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参考答案: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19.提示:此题考查对句子的品析能力。答题时不要“泛”,抓住话语中的“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和“您多包涵”三句分析答案。
参考答案:①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 ②表 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20.提示:此题考查自由欣赏能力。答题时一定要说清楚所举例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答案:(略)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9分)
黄土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
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绝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 21.速读全文,说说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要以“黄土”为题。(2分)
2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定”能否改为“也许”?说说你的理解。(3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