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童趣 | 作者 | 沈复 | 课时 | 二课时 | 设 计 | ||
学习方法 | 学习内容 | 方法总结 | ||||||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养学生语感,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用心领悟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 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洁,典雅。 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文言文学法指导 1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能熟练背诵。 2译——能出词语入手,准确翻译课文。 (1)整体把握(2)字字对应(3)适当保留 (4)补充成分(5)句意顺畅 3析——分析课文:分层次,知内容,探主旨,品名句。 4积——积累:成语,名句,名段。 5拓——拓展迁移:相关名言名句。 三 作者介绍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 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四 读准字音 童稚 藐小 拟作 项为之强 鹤唳 怡然 凹凸 土砾 凹者为壑 兴正浓 呀然 癞虾蟆 五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六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 “吾”,皇帝就可以称“朕” “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七 翻译课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八 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1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三 合作探究 六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虾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 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六 课后作业 ① 翻译全文,并把原文和翻译一同写在作业本上。 ②把你童年的趣事中最精彩的一个写在作业本上。 | |||||||
课题 | 作者 | 课时 | 设 计 | |||||
学习方法 | 学习内容 | 方法总结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