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作者:***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
中国是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作为最具中国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能唤醒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的回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它的热播,为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 一、增加诗词积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词教学,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对个别词句的反复释义上,专注于对各种试题的讲解,一定程度上舍弃了诗词的美好意境和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动。
这样的传授方式,容易让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以全新的舞台设计、“百人团”和选手共同答题的节目形式,再次将古诗词推到了时代的舞台,也引起了学生观看的兴趣。
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而且很多来自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基本上每一首都称得上耳熟能详,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当学生看到试题里有他们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日》《回乡偶书》,而自己又能答对相关题目时,非常兴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对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应”,该节目也通过填空的形式做了巧妙的考察。此外,一些题目的设计涉及到对诗词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如其中一道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学生只要认真看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就能很容易答对该题,这比教师反复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效果得多。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中国诗词大会》也介绍得很到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可怜”指的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有容易混淆的选项。通过跟随选手答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一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嘉宾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品味这首诗的意境。与此同时,四位嘉宾的精彩点评,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学生对诗词名句的接受门槛,增加了
节目中诗词、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让学生了解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并不是蓝,而是“蓝草”;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实写的是春天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受益匪浅。《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生丰富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大有裨益,看过的学生大都愿意跟随这档节目继续领略中华诗词的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乐此不疲地采摘语文学习的硕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