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及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时代的发展及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新要求。改革发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当今时代的特征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到来。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倍增、更新迅速的格局。相应地,现代教育也要不断更新,尤其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更趋于科学化、时代化、规范化,以适应培养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也是知识、经验和方法的传授过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一直是教育的基础内容。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显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各种陈旧的观念。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手段,而且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
教育不再是纯粹的消费单位,而是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宏伟事业;教育不再是学院式的孤立的小教育,而是与生产、社会、科技密切结合,全面综合的大教育;教育不再是学龄期间的阶段式教育,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不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应式教育,而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理论和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大科学、高科技、国际化等特点,而现代教育也必然呈现大教育、大系统、国际化的特点。在教育系统内,要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质量、讲效益的教育结构。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也会引起教育系统结构的变化。比如,当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引入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育手段时候,就必然导致整个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产生结构性调整与变化,进而引起教育系统结构
的变革。以培养造就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精通、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复合型或专门科技人才。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信息源,通过讲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在经过学生的大脑加工处理,形成储存状态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学生的教学系统。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电视、幻灯、卫星、电脑等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大改进了教学手段。不仅教师通过面对面的讲授传递信息,而且教师把信息经过变换处理制作成电教教材,以电教工具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此外,要密切注意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师生紧密配合、互相讨论。这种教学过程,构成了人—机—人的教育系统。这是与传统不同的崭新的教学系统。
2.面对知识爆炸,我们该在这12年里教些什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更关注电脑做不了的。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中,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让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挂图、幻灯片等,呈现给学生的都只能是平面的表象。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又由于条件的限制,能参与观察、
实验的学生人数毕竟非常有限。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使多媒体在课堂得以大量运用,为数学教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3.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人才的规格和数量需求等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极大影响着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合作、竞争、国民素质的提高,成为国际上的普遍趋势。
4.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得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才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把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是国家意志,是国家发展战略。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5.国际上的惯例和国际改革环境。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都于上世纪末进行了课程改革。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
就国际而言,世界各个国家中小学课程,通常每三至五年进行一个小的调整,每八至十年进行一个大的调整。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新的人才观
新时代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知识方面的要求,还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正如印度伟人甘地在谈到摧毁人类文明的三个方面时指出的,“不讲原则的政治、不劳而获的财富、人云亦云的知识”,是罪魁祸首。其中,人云亦云的知识,正是窒息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发展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认识是求知、求真、求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贯穿着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交互作用。
为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去劣存精”,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冷静清醒的头脑。科学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和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这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信息情报意识和较高的收集、运用信息情报的技术能力。
不仅如此,良好的合作意识也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指标。综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希腊人、中国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曾创造过极其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无论是意大
利、法国、英国还是德国,都曾在近代一度成为科学中心,分别对近代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无国界。正是各国科学文明的相互学习、交流、协作,正是古今中外的科学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才创造了人类如此辉煌的科学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实施素质教育将引发学生无穷的创造能力,它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