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昕:金少刚老师在行业里一直是领头式的人物,被称为少爷(yé)或师父,很多事都是金老师带着我们过来的。同时,金老师于我亦师亦友,我叫金老师师父,他叫我马老师,反正我们俩一直是互相吹捧。
金少刚:相互尊重。
马昕:我们认识应该是1981年在首体的演出上,我印象深刻。
金少刚:这我忘记了,但这不是咱俩第一次相见,第一次见面应该是1981年在红塔礼堂,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团发票观摩中国煤矿文工团演的《丝路花雨》。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去了乐池,里面没有乐队,只有一位英俊小伙在一张书桌前操控调音台,还看见一台开盘录音机,问
对话金少刚
访谈者/马昕 受访者/金少刚 整理/冯星月
中国好声音好听的歌金少刚先生,中国著名录音师、调音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艺术创编室音响设计。从业近四十年,跨界于现场扩声和录音制作领域,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金少刚先生多次担任重大国事活动的音响总设计,包括:2008年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奥会开闭幕式,2016年杭州G20峰会大型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大型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有朋自远方来》,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和“中国馆”的部分音响工程设计及调试工作。金少刚先生以对大型演唱会全面把控的功力和对音乐音响精纯的美学追求,成为王菲、刘欢、那英、汪峰、李健、毛阿敏、杨坤、李宇春、华晨宇、周华健、林俊杰等众多知名歌手的御用音响师。他曾荣获中国新歌曲排行榜首次颁发的“最佳录音师奖”、中国轻音乐学会奖“最佳录音奖”、中国录音师协会颁发的“录音师奖”和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录音师奖”等奖项。由他担任音响设计和总调音师的《汪峰“岁月”巡回演唱会》荣获了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首届“最具影响力演艺设计制作奖——最佳音响设计奖”。
1984年首体文学之夜
你“朋友问你一声,开盘机带速是多少的?”
马昕:对,因为专业开盘机的带速有38.1和15的两种。你当时趴在乐池栏杆上还问了我“带不带杜比”。
金少刚:我要没记错的话,好像那台机器上带着杜比的标志。
马昕:对,你问“带不带Dolby!”但我得纠正你一下,那时我调不了音,只是打杂。
金少刚:我们以为在乐池的都是大师呢。后来咱们两个就走得特别近了,1984年一起参加了全国录音声学进修班,被称为黄埔二期,奇楠当老师。
马昕:培训班是由北京声学学会办的,讲师有北大、清华的老师,一上课就聊微积分,都听晕了;后面的专业课由电影学院的老师教授,确实有不少收获。我记得那时候你和奇楠老师动手能力特别强。
金少刚:这我得跟你说,全中国第一个把调音台、功放箱等设备集成放在飞行箱里的,就是奇楠老师,
包括全中国的第一条合成的音频电缆,那都是我们俩自制的。还有一个全中国的第一只Monitor音箱,也是我跟奇楠做的。奇楠老师是绝对内秀的一个人。
马昕:咱们那个年代,比现在的年轻人动手能力都强好多,所有的线全自己焊,甭管多难焊的卡侬头,全都得自己焊、自己修。我们一直跟着这个时代走到了现在,也是咱们幸运的一点。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是在经济体制上,文艺方面也放开了很多,文艺形式开始多样化。我想请你谈谈,中国摇滚乐的兴起带给现场扩声怎样的变化?
金少刚:对,咱们这一代,除了继承老先生的传统以外,比他们有更多的经历,比如流行音乐,包括摇滚乐。1989年为了亚运会集资,我和奇楠老师跟着崔健的巡演,一个做扩声,一个做监听,他给我们提出了在当时完全是革命性的要求。
马昕:原来是走穴,这次是正规的巡演,自己带设备。巡演方式也出现了。
金少刚:1988年,在首体举办的红高粱演唱会上,我第一次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办公厅技术机要处(在1995—1996年后,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机要处)的进口设备,包括Soundcraft调音台、JBL的电影音箱等,印象太深了,推子一推,那叫一个丝滑、顺畅,眼泪都快下来了。你记不记得杭无16的推子,推子推起来属于阶梯式的,要想大一两个分贝纯属吹牛。
另外,谁都年轻过,谁都气盛过,刚开始干这行的时候谁都不服。我们在首都体育馆,包括后来咱们合作在工人体育场演出,音箱都是点声源,且品牌、型号不一,摆地摊似的摆一圈,系统接完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大的交流声,着急上火想了各种招也去不掉。这时从首体东门背着手走进一个老头,戴个鸭舌帽,是机要处的李远新。老人家看了看,了解了用的什么设备,怎么连的信号,从兜里拿了一个东西出来一接,交流声还真没了。现在知道是弄了个隔离变压器,当时不懂啊,但明白了一个道理:天外有天。这件事一直影响我到今天,夹着尾巴做人吧。
马昕:对,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金少刚:我跟崔健合作是通过录音认识的,我是
金少刚(前排左二)马昕(前排右三)培训班全班合影金少刚(右四)、马昕(右三)、崔健展会合影
1981年开始跟崔健接触的。当时崔健还没有自己的乐队,只是北京歌舞团一帮弹琵琶、吹笙的,老崔是吹小号的,凑在一起组织了七和板乐队,于是我们就开始帮他去马克西姆西餐厅、渔阳饭店做摇滚Party。
老崔全国巡演作为中国的一种新生的音乐形式,在全国慢慢点燃,第一站是河南郑州,到了第四站武汉,仅音响设备就是两个二十英尺的集装箱。那时是头天装台,晚上彩排,第二天演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调音台需要连接很多的输出设备,压缩、均衡、噪声门等周边设备,连线很多,干脆打成一把,每个插头上都写好接什么,接在调音台什么口。宋多多同志就是通过崔健的巡演练出来的,他组织能力很强,装车摆位都是他负责。在武汉早晨九点半至十点之间装台,老崔下午两点就可以彩排了,体育馆的三面台这么快装完了,给老崔都惊着了,简直是个奇迹,现在想来也是个壮举。
马昕:这个时期对设备应用、人员的历练等各个方面都是特别好的机会。
金少刚:我有今天的位置或者说所达到的技术层面,一定要感谢崔健,他当时给我们提了一系列对音响要求,很明确,真的很好。我相信现在年轻的音响师不怕艺人提问题、提要求,而是怕说不清楚有什么要求。巡演的时候,我也是不太了解摇滚乐到底是什么样,怎么有这么大的煽动性。因为我们从小灌输的是琵琶、二胡、扬琴、笛子,我家里边有一台钢琴,但是老崔演出没有钢琴,我唯一熟悉的就是唢呐和古筝;没有接触过吉他、鼓、贝斯、键盘等西洋乐器体系,音完全不知道。现在听我当年的录音,理解了老崔说 “吉他太薄了”是什么意思,但是想当年的确不知道。
马昕:就是说当时声音美学的概念还没有涉及西洋乐器、摇滚乐。
金少刚:在这个音乐风格中,吉他应该出什么音,箱琴应该要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的Pad要什么样的感觉,这都是当年跟崔健在一起合作摸索总结出来的。
马昕:有段时间你离开现场演出专门去做录音,录了很多非常不错的唱片,这两种工作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金少刚:我从现场走到录音室,也为后来回归现场打下了特别扎实的基础,理清了很多原来做现场想不明白、调不明白的事。说到进录音室的原因,现场的演出是一次性的艺术,当时记载技术匮乏,最多一个卡带录两轨,乐队录一轨,人声录一轨,否则是混好的。在工作中有很多困扰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这场调得特别好,可同样的场地下一场调得声就不对;还有一个原因,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国外做出来这么好听,音这么好,声音出来能让我感动。就想一个革命的真理出来。录音室里能给我创造环境和机会,或者说是平台。说心里话,当时很多人特别不理解我,二十多岁,如日中天的时候进录音棚,完全离开了现场调音。我这人属于一刀切,要不干就彻底不干了,谁来都不干了。坐进录音室后发现,现场用的器材虽然已经是进口的了,但根本达不到录音室的条件,演出环境不允许你安静、仔细地去调音。比如调鼓,在棚里可以从早晨、中午一直调到夜里十一点,让录音机循环播放就可以永远让鼓打下去,但现场不可能,鼓手跟你关系再好也不会这么干,他也没有时间。通过多年做录音发现,掌握更多的是声音的平衡。
马昕:声音平衡和音。
金少刚:音包括它的层次。还有懂得了编曲的技巧。其实好的编曲,该有的频率、该让的频率、该做的空间编曲老师已经做出来了,调音台的推子摆齐就都有了。这些都是在录音
的历练真理。而且跟这些乐手有了更默契的合作了,特别是对乐器本身构造原理、发声原理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做现场演出掌控声音能力有
金少刚(左)、马昕(右)培训班合影
很大的帮助。我与很多香港、台湾的艺人、乐手合作,都说我调音的效果有录音室的感觉,这与我的录音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那两年录音室的磨炼、打下的基础,以我的性格还是会在追求干这件事,但更多地偏于做系统,对于声音的设计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意识。
马昕:所以后来你从录音室又回到现场,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了特别大的飞跃。你什么时候从录音室回到现场演出?
金少刚:2003年,在首体做的罗大佑的《围炉》,那是我跟邵勇第一次合作。当我从录音室里走出来,站在PA控台前的时候,已经听不懂PA音箱了,因为在录音室里音箱离你近,都是近场的感觉,远场的音箱最多也不超过十米,监听都是在一个特别好的环境下。在演出现场,离吊挂的音箱有三四十米,就有点听不明白音箱出来的声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了。在录音室的时候,除了相信那对雅马哈NS10的白盆儿外,还有索尼7506耳机。所以,那场晚会我一晚上都扣着7506耳机调音的,平衡是对的。
马昕:平衡完全是录音室的感觉。我记得零几年咱们一起做刘欢演唱会,我一听师父有了质变,真的是质变,这次已经不戴耳机了吧。
金少刚:对,那时候敢听PA音箱了,刚开始有点不敢听。话又说回来,今天我糟糕的身体就是在录音室里熬出来的。你也知道,我这个人属于搞不明白就誓不罢休的人,自己跟自己较劲,我就不信了人家能弄好我会弄不明白,包括设备、研发、使用等方面,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真的喜好这件事情,但无形中就
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因为一是坐在录音室很少运动,另外一个就是要熬大夜;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录音室密闭,空气不好。
马昕:我想问一下,先从现场扩声做起,再做录音,或是先做录音再做现场扩声,你觉得哪种方式能够更快地提高对声音的感受力,或者说更快地提高技术水平?
金少刚:这两件事没有捷径可走,我是现场到录音再回现场。录音室的整个制作流程,包括对声音的掌控能力,特别是对话筒的使用、拾音技巧,都跟做现场完全不一样,再走回到现场就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如果反过来,我没有做过现场,先做录音,再走到现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掌控系统,那就意味着你得有一个拐棍——系统工程师。给你举个例子,做录音的出来做现场了,录音室录得非常好,做电视做的声音也非常好,做现场碰到一个问题——声反馈,不知道怎么解决,直接给干跑了。老天爷不会给你安排捷径,一定是让你有一个过渡,除非像国外在很好的录音学校或者音乐学院,有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出来可以直接到一个位置,否则,最少两年才能搞明白演出现场一些基本的事儿,真正弄明白要四五年。马老师你也做这行的,很清楚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还有音箱、调音台、话筒什么都没变,在这场好听,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就不对了。当年整不明白的事,现在知道了,那就是系统的事。我有个体会,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需要靠时间磨合和积累,我们家(公司)的这些小孩经常问我,我为什么调不好,我告诉他们我在你这个岁数还没你调得好呢,现在机遇多好啊,有问题可以打开手机查,我们只能靠自己琢磨。在录音室里还学到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是要有判断力。
马昕: 这个非常重要,现场调音师就是根据脑子里形成的概念和现场听到的声音来进行对比,如果存在不一样的就要用各种技术手段去修正它,所以,建立声音美学是非常重要的。
金少刚:是,这也是要多年才能练出来的。一个歌手来你做演唱会说明认可你,对你声音上的美学的认可,对你声音表现力上的欣赏,包括对你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的认可,人家把艺术生涯交给你了,你就要为此负责任。所以,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美学观,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的发展,美学的构建也要与时俱进。
2009年成都纵贯线演唱会
马昕:《中国好声音》在中国电视栏目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且我认为师父您对电视声音的提高是居功至伟。电视传达信息量最大的是画面,所以对声音不够重视,尤其是在中国。通过《中国好声音》使电视播出的声音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所以也想请你聊一聊其中的情况。
金少刚:不只是在中国,在国外也一样,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中有个情节,在BBC录像时为保证画
面要求打木镲,声音无所谓,这就是电视台对声音的认知。
我为《中国好声音》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当然通过这个节目也得到了我们想做的而别的节目根本做不到的,包括演唱会都达不到的效果。这个节目是荷兰的版权,是全世界非常认可的节目,有美国好声音、德国好声音、英国好声音、俄罗斯好声音,以及日本、韩国都有。当时做这个节目时更多的是要按照荷兰制作方的要求来执行,特别是舞美,包括logo、导师转椅、演员上下场、歌手上下场的位置,都是有固定模式的。《中国好声音》赛程分四个大段,盲选、PK、现场表演(live show),最后总决赛,每个阶段的舞美都不一样,音响设计的方式也不一样。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更多的重视画面。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电视台的音频制作应该介入,于是我提了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现场来了一个巨胖的荷兰老外,告诉你音箱吊在哪儿,导师话筒怎么弄,乐队的摆位,舞台监听怎么摆,手搁在什么地方等类似的事情,都是荷兰方的模式规定。2012年第一季聊得更多的就是设备,那是我干音响最痛苦的一年,完全不掌控,主要是设备不掌控,心里埋了个伏笔,认为可能会有问题。果不其然,现场出现了问题,演出五分钟中断一次,观众、导师的情绪就断了。第二年我跟金磊导演说,我来做系统的整合,我没有设备,但可以一些好的供应商来。因此,从这一季开始,好声音整个系统是一个质的飞跃,音频的事就听金老师的。当然,除了现场的声音把控,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后期制作,电视最后的呈现,让中国的亿万观众听到,原来电视的音乐节目的声音能做成这样。
马昕:对,这是很关键的。
金少刚:于私来讲,我们家的小朋友们也是通过好声音以及后边做的这些音乐节目,得到了原来根本不可能得到的音乐方面的营养。《中国好声音》我最多的一天,从早晨十点钟一直排演到夜里三点钟左右,最后听得都要吐了,但给我们调音师的信息量之大,最多的一天排演64人,有流行的,有新疆的,也有内蒙的。
马昕:这个节目内容丰富多变,音乐风格不同,倒逼整个团队往上走。
金少刚:对,我们团队向来这样,出来工作有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必须端正工作态度;第二,在我们认为合理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歌手提出的合理要求。比如《中国好声音》在盲选阶段是不许戴耳机的,因为这是荷兰版权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理解,来的都是素人,戴耳机听歌和戴着耳机唱歌是两个概念,戴耳机可能就不敢出声了。经历这些得到这么多,但是我们付出的也不少,很累,那真是熬鹰,下午两点钟开始录,我
2012年《中国好声音》制作中与荷兰方合影2019年《乐队的夏天》的制作现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