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战争》优秀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
班级      姓名油炸花生米的做法         
教学内容
第16 课
主题
两次战争
课时
教学目标
知  识
与技能
【课程标准】认识到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生了解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形势。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把握两次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掌握两次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认识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理解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  程
与方法
通过时空观念掌握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格局,1840年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1860年第二次战争;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两次战争进程,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三元里抗英事件的性质与意义;明确历史解释探究战争爆发前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差异,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梳理两次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中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重点
掌握两次战争的背景、结果。认识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难点
两次战争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1)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          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掌握着        的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1)政治:          耍字组词统治仍很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
(5)社会矛盾:          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一】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史料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方列强为什么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二、两次战争
1.战争
(1)虎门销烟
原因: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华          ,使中国每年流失大量白银,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        信用卡刷卡提现禁烟。
经过:林则徐将英美商人呈缴的走私烟土两万多箱,在        海滩公开销毁。
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其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概况
时间:1840年-        年8月29日。
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          》。中国被迫割让      、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        以及开放          等。
(3)后续
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        》。
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          》《黄埔条约》。
影响: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                  待遇以及                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战争成为          的开端。
2.第二次战争
qq搞笑签名(1)原因
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在战争中未能达到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根本原因:列强想进一步           
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          的要求被拒绝。
(2)过程
大家一起喜洋洋①1856年10月,        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        》。
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          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          》。
(3)结果
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              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              合法化。
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并承认《              》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          、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社会。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二】两次战争的关系及影响
史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二
(1)史料一中英国人对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其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依据两幅图片指出第二次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              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          》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              》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            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          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
睁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        的主张。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两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
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思想上:开始学习西方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政局上: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
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
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战争
第二次战争
利奥轮胎根本
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性质
具有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
侵略
力量
英国
英法主犯美俄帮凶
侵略
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
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内
危害和影响
开放
口岸
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
主权
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
质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默写过关
当场检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选择题
1.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敦促洋人谨守合法贸易,主动上缴。在遭到外国商人拒绝后,他宣布全面断绝对外通商,封锁烟馆,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林则徐采取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是为了(  )
A.树立平等交往的形象  B.扩大对外贸易
C.禁绝  D.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
2.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这个观点的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
A.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是指(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C.第二次战争 D.战争
4.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6.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7.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的这一权益是指(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  D.通商口岸传教权
9.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  )
A.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
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英国出兵强占了香港岛
D.英国联合美俄一起发动侵华战争
10.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
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
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
11.有人说,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
12.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