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两次战争
一、教学目标
1840年英国为开拓市场、破坏中国的禁烟政策,发动了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1856年英法联军又发动第二次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贸易合法化。两次战争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大冲突。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概括课文内容,识记走私的危害和清政府的对策;《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战争的严重危害。通过阅读课文地图,识记五口通商的城市与方位。
通过比较清政府内部对走私屡禁不绝的三种对策,理解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通过对圆明园的描述,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对于文明的破坏性;通过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示意图,理解沙俄是近代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
通过应用《南京条约》基本内容的知识,推论这个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
2.能力与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尝试训练学生以下能力和方法:寒露是2022的几月几日
从具体史实进行归纳和推论。如从吸食的人会脸发黑、骨瘦如柴,甚至导致家破人亡等史实,推导出吸食摧残人民身心的结论;从走私数额达5亿元,推论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等;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推论这个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教师可以从正文与小字的对应关系或上下文之间的叙述中启发学生作上述推论,掌握本教材编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渲染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前将面临的种种困难(英国政府和贩子的破坏、官僚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等),突显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崇高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通过比较中英双方的武器装备,深刻认识马克思为什么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
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避免落后挨打悲剧重演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单元导言
科目二考试技巧之详细版本单元共5课内容,涉及1840-1895年从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1、清政府是如何被迫向西方学习的?2、中国向西方学习最初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主要学习哪些方面和通过哪些途径?成效如何?
本单元导言分三个层次。第一,说明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英国用先进的洋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面前第一次感到虚弱不堪。第二,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是被迫的,其目的只是为了用洋洋炮等西方科技来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我们既要肯定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指出他们的思想和时代局限。第三,甲午战争的惨败,充分揭示了清朝专制政体的腐朽,暴露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和内在矛盾。大体上说,第一层次与第1课相关联,第二、三层次与第2、3、4、5课相关联。
本课导言
本课导言是对马克思在《贸易史》中对战争评论的概括。马克思的原文是这样的:“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止外国人输入这种,又禁止中国人吸食这种,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以及向中国私卖变成自己财政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到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这段导言的主旨是指出战争是一场人类文明的悲剧。代表人类道义一方的清政府却是陈腐的力量,而为维护贸易的一方却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英国。根据马克思的这段话,导致清政府“陈腐”的主要原因是不顾时势,安于现状,闭关锁国,进而引出本课两个重点:一、清政府禁烟的正义性;二、战争的后果和失败原因。
2022年属蛇要出大事子目内容
林则徐虎门销烟。本目教学重点是说明走私的危害。第一段首先叙述清帝国的衰落与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次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鼓动大规模对华走私的原因。最后说明走私的危害。第二段具体说明清政府为什么采纳林则徐的主张,派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教师可以利用本目的“各抒己见”,请学生比较清政府内部对于屡禁不止的三种不同主张的优劣。第三段叙述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的情况。通过上面三段的论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走私的危害、禁烟的具体措施等来看清政府禁烟的正义性。
《南京条约》。本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运用《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危害性。
第一段叙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一是为了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措施,一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战争的经过要求学生把握以下知识要点:战争持续时间为1840至1842年;英军以舟山为基地,占领香港岛,由吴淞入长江打到南京。教师可以采用列表比较清军、英军双方在装备、组织、运输等方面优劣的方法来说明清军在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二段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要求学生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自己推论出《南京条约》的危害:割让香港岛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火烧圆明园。叙述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战争及其对中国和人类文明的严重破坏;沙俄在第二次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达1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比圆明园被烧前后的画面、动态显示清朝疆域图上被沙俄侵占的领土以加强学生的印象,并围绕本目“各抒己见”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利用本课“史海拾贝”的内容,在论述危害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的教育。
三、教学资料
1、历史事实简介
清朝的衰落和英国的强大
18世纪末,清王朝在度过了“康乾盛世”之后,开始走向衰落。全国人口由1亿增加到了4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至不到2亩,而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官僚地主手中,农民受到了地主阶级日益加重的压迫和剥削。在政治上,吏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嘉庆皇帝查抄乾隆宠臣和珅家产,财产清单共109号,仅已经估价的26号清单,其价值已经超过了2亿两银子。在军事上,八旗、绿营兵平时缺乏操练,军官吃空饷,造成兵员严重不足,武器装备陈旧,一、二百年前造的火炮火还在使用,早已不堪一击。 1794年乾隆皇帝到杭州校阅营伍,看到的竟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丑态。清朝统治者还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1896年,爆发了长达近十年的川楚陕等五省民众大起义,清政府动员了16省兵力、耗资2亿两白银,才把这场起义镇压了下去。经过这场起义的打击,清朝由盛而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18世纪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下,18世纪后半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在工业生产的基本部门中,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操作,工厂制度普遍建立起来,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场”之誉。1840年,英国占了世界工业生产的45%,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军队14万,连同6万担负国内治安的国民军,共计2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它配备了
当时最先进的军用。英国海军在2个多世纪中先后摧毁了荷兰、法国在海上的霸权,拥有舰艇400余艘,配备了射程远、杀伤力大的新式大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由英国女王颁发特许状,垄断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权。1689年东印度公司在孟买设立据点,并决定在印度扩大税收、发展贸易、保持军队、建立国家。公司由此成为一个拥有武装的政权机构。不久,公司建立加尔各答城,开始对印度的武力扩张,并与法国争夺对印度的控制权。1757年,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孟加拉,利用当地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击败了在南部印度的法国军队,进而把整个印度作为了它的殖民地。18世纪70年代以后,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超额利润,采取了专卖政策,并进而垄断了的制造权。由于中国政府禁止进口,东印度公司不便自己出面走私,便鼓动英国商人在印度批发公司后向中国走私,造成了对华走私数量的激增。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直接统治印度。除股本外,公司的所有财产收归英国国家所有,由英国政府派遣总督作为英王的代表统治印度。
又称“阿片”打不开网页,俗称“怎么办理支付宝大烟”、“烟”孑怎么读、“烟土”等,是英文名Opium的音译,来自于。(以下简称)是两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初冬播种,春天开花。其花艳丽,有红、粉红、紫、白等多种颜,初夏花落,约半个月后果实接近完全成熟之时,用刀将果皮划破,渗出的乳白汁液经自然风干凝聚成粘稠的膏状物,颜也从乳白变成深棕,这些膏状物用烟刀刮下来就是生。生有强烈的类似氨的刺激性气味,味苦,长时间放置后,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慢慢变成棕黑的硬块,形状不一,常以球状、饼状或砖状出售。
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阿拉伯、印度及东南亚等地,最初是当作药材传入中国的。由于具有强烈的麻醉功能,吸食成瘾,难以断绝。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每年约200箱左右。1729年,雍正帝开始下令禁烟,但仍准作为药材进口。1757年英国占领印度的产地孟加拉后,竭力发展对华贸易。十年后,英国输入中国的增加到每年1000箱(每箱重100或120斤)。1773年,英印殖民政府确立了大量种植及向中国大量输入的政策,并给予东印度公司制造和专卖的特权。
英国侵略者强迫印度农民种植,在加尔各答等地设立加工厂,制造适合中国吸食者口味的,大规模向中国运售。由于泛滥,1800年嘉庆帝明令从外洋输入和在国内种植。道光帝即位后,更加严厉地推行禁烟政策。东印度公司遂以高于成本十倍的垄断价格将卖给英国烟贩,并鼓励烟贩向中国走私,走私烟贩的利润也高达50%以上。
白银外流
白银自明朝中叶当作货币使用合法以后,中国对于白银的需要大幅度上升。由于中国并非产银国,流通所需要的大量白银主要通过对外贸易的出超而获得。据估计,从明中叶到19世纪初,由于长期出超而从国外输入的白银总数达5亿两以上。此后,由于走私的激增,因贸易出超而导致的白银输入逐年减少,并进而发生白银外流。到19世纪30年代,每年流出的白银高达500万两以上,这对中国的商品贸易和财政收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贸易导致白银大量外流,使商品贸易因缺乏流通手段而受到严重冲击。林则徐说,他在苏州、汉口商业繁华之地曾进行过暗访,商人们都说“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
曰烟而已矣。”白银外流还导致了银钱比价的激增。19世纪以前,一两白银兑换制钱常在1000文以下,到19世纪初,银钱比价开始突破1000文,到19世纪30年代,已上升到1600-1700文。清政府按白银征收赋税,而百姓平时交易主要用制钱。农民出售农产品换得制钱后再兑换银子交纳赋税,由于银钱比价上涨,实际负担大大加重了。农民不堪重负,拖欠田赋乃至抗捐抗税,又造成了清政府财政收入困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