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战争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教材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史纲要》(上)中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第一课。本节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不断走向顶峰。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自此,课本分为两条主线:一是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二是各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期间既表现有历史的宽度:中国与世界联系;也有历史的深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教学思路设计】
乡村爱情的演员表依据新课标的的理念,我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重组和拓展,把战争放到历史的纵深,那么从1
北京完善返京防疫政策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就已经孕育着中英两大文明的冲突,其大历史的背景是两大变局:英国经历工业革命,新兴的工业文明走向成熟,而同期的中国经历康乾盛世,成熟农业文明由盛转衰。
本节课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加了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尤其是加大了战争前中英双方的对比,弱化了战争的过程。教材的内容组织应该说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也中规中矩。针对此,依据课程立意的原则,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重组和拓展。本节课的立意为“冲突”,包括战争前的冲突—战争前双方的对比;战后的冲击——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被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一,对于战争的相关史实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在材料分析和归纳概括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本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之外,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两次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结合史料,讨论两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认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难点: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中英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全球史观出发,多层次看待战争中
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一、巨龙昏睡,虎狼环伺
问题:分析战争前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提示:封建、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对抗
二、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客观原因: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相对落后
2.过程与条约
(一)第一次战争(1840.6-1842.8)名著读书笔记
1.第一阶段(1840.6-1841.5):攻广州、陷定海、逼南京
1840年6月,英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一度攻占浙江定海县城;1840年8月,英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英军提出割地、赔款、通商要求,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英军返航。
2.第二阶段(1841.6--1842.8):占香港、进吴淞、至南京
1841年1—6月,英军攻占香港岛;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南京。以中国失败告终。
1840年10月至1841年1月:道光帝派琦善南下议和。 1841年1月26日至1842年8月:1月26日英军占领香港岛,27日道光帝对英国宣战。此后英军占领厦门、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城市。
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廷决定求和。
3.《南京条约》的内容:
(1)割香港岛(不是整个香港地区)
(2)赔款2100万元(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铸造墨西哥的鹰洋,单位不是“两”,一元等于0.72两,一块银元,折合中国的白银是7钱2分。四年内付清。)(注:分别赔偿销毁的费用600万、广东行商“累欠英商”的300万以及赔偿军费1200万)
(3)五口通商:
(4)关税协定:自定到协定,世界最。
英国提出关税固定为百分之五,此为当时世界上最低的关税,清朝谈判官员立刻同意,因
为当时清朝的关税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这是不降反升的好事。因不懂关税的重要性,丧失了巨大的国家利益。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主要内容:享由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二)第二次战争(1856-1860)
1.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遭拒。
2.过程与条约
1.第一阶段(1856-1858年):广州→天津→ 1858年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①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咸丰帝感到条约中尤以“驻京一节, 为患最巨,断难允行”。咸丰皇帝曾一再试图阻止各国列强派公使进驻北京,甚至不惜以全免关税和贸易合法化作为代价,换列强放弃在天子脚下派驻公使的允诺。
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为)烟台)、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淡水、台湾(后选在台南)、汕头、琼州等十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严重排外的咸丰帝对此条很反感,希望取消这一条款。但英法坚决不答应。于是,1859年,英法外交官坐着军舰前来换约的时候,双方又打了起来,这就有了第二阶段的战争。
2.第二阶段:1859年6月~1860年10月,天津-北京,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①《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物流公司实习报告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
通过两个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大量权益,除此之外,还实现了贸易的合法化。甚至恭亲王奕䜣被要求向英国女王行“叩头之礼”,这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的“戏剧性”。
第二次战争中英国是侵略中国的主力和急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调停者”,而沙俄是中国领土的贪婪掠夺者。事实上,俄国才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获利者,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不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三、痛定思痛,师夷长技
(1)林则徐:
具有实事求是的品格。他面对英美官员交涉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
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徐继畬:
老师的歌词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
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4)评价:进步、启蒙、爱国,局限
消息发怎么操作进步: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启蒙: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救国之路;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爱国: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