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战争
上面三幅图片分别展示了战争前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战争的惨烈场景和中国新思想的萌发。战争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 素养达成路径 |
认识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 |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两次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爆发、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掌握两次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影视作品、文献史料和两次战争形势图等资料重现历史,形成对两次战争的爆发、结果、影响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 【历史解释】通过相关史料和历史表述,透过历史现象看其本质,探究两次战争的爆发原因、相互关系、侵略特点、主要影响等;探究民族危机下“师夷长技”的时代选择的必然性。 【家国情怀】将两次战争置于工业革命的背景中去认识,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开放竞争的自觉性,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林则徐、魏源等在民族危机下敢为天下先,向先进学习的勇气和爱国情怀。 |
重点: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难点: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内容 | 思考问题 | 提纲挈领 |
阅读P90-9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 1.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 | 1.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发生的变化: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1)① 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3)科技处在传统状态;(4)武备落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② ;(5)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
阅读P91-93“两次战争” | 2.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英国发动战争的概况如何?结果怎样? | 2.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走私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③ )。 英国发动战争的概况: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④ 》而结束。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3.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战争有何重要影响? | 3.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主要内容:(1)割让⑤ 、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⑥ 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2)英、美、法从中国获得了⑦ 、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战争的重要影响: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 |
4.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争的进程怎样?结果如何? | 4.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战争的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达到贸易合法化的目的,要求⑧ 。 中国十大卫浴品牌战争的进程: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⑨ 》;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⑩ 》。 结果:中国战败。 | |
5.第二次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影响? | 5.第二次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1)英法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大量权益,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贸易合法化;(2)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其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重要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阅读P93-94“开眼看世界” |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主张有哪些?他们有何共同点? |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主张 林则徐:(1)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2)汇译《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 》一书,提出了“ ”的思想。 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 共同点: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
养老金怎么算 |
【答案】 ①工业革命 ②冷兵器 ③虎门销烟 ④南京条约 ⑤香港岛 ⑥协定关税 ⑦领事裁判权 ⑧修约 ⑨天津条约 ⑩北京条约 100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个对比:19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两场战争:第一次战争和第二次战争。
三位先贤: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三部经典:《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七个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1.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缔约导致中国“国门洞开”
B.漫画中的外国人为日本人
C.本次缔约是中外平等协商的结果
D.缔约源于第二次战争中国战败
【解析】 由题干中“《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可知该条约是《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改变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国门洞开”,故A项正确;漫画中的外国人应为英国人,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是平等协商的结果,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是第一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一首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战争
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解析】 材料“上以纤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初具民族主义观念,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乡绅主动指挥了战争,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乡绅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这些乡绅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
【答案】 A
3.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4.(选做)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中国战败的历史必然性
C.中国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解析】 中国人的封闭愚昧是表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军并无人员伤亡,但是林则徐的报告是“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说明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林则徐一类政治清廉的官员也谎报军情,说明清政府政治腐败,预示着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过程,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中英军事的差距,故D项错误。
【答案】 B
5.(选做)《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觐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B.近代国际意识的严重缺乏
C.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解析】 据“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觐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可知,清朝统治者依然奉行传统的理藩理论,不懂近代的国际礼仪,故B项正确。行房古代画
【答案】 B
【思考点】分析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解题关键:对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与同期西方的社会状况进行比较性分析。
思路引领:先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矛盾等角度总结出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
况;然后通过与西方列强的比较得出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进而理解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答案提示: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政治上,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上,处在传统状态;军事上,武备落后,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社会矛盾方面,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中国的国际处境: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格局。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可见,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差距。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学思之窗】阅读以上材料,思考第二次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解题关键:如何理解“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思路引领:先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荒唐的借口下发生的”等进行概括,并联系所学知识,结合第二次战争爆发的背景、第二次战争中英国的暴行等分析理解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答案提示:英国在第二次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血腥暴行,中国人民的抵抗并非挑衅,而是维护自身和国家利益的正义之举;英国的借口掩盖并混淆了其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暴露了其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清政府拒绝修约是否具有合理性。
解题关键:注意“拒绝修约”“合理性”。
思路引领:可先强调拒绝修约的合理性,再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佐证。
答案提示:具有合理性。材料内容明确指出“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学习拓展】阅读上述史料,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实。
解题关键:注意“三元里人民抗英”的要求。
思路引领:先根据设问要求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杀死逆夷六七人”“约数千人,与夷决战”“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归纳得出。
答案提示:①初九、初十,三元里民众杀死英军六七人;②再聚集数千人,与英军决战;③十一日,三元里周围一百多个乡的民众攻打英军据守的方、圆两炮台。
四大古典名著 互动探究一 文明冲突下的社会转型: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比战争更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西方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甲方:说明了战争的必然性
乙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丙方: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丁方:脱离了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
……
【思路引领】 根据题干可知,战争前中西方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中国天下宗主的角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的冲突,中国朝贡体制与西方外交体制的冲突,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对外扩张的工业文明的冲突,也正是这三方面文明的冲突使战争必然发生,故甲方正确;乙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在观念、体制、经济方面的不同和冲突,没有对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贬低,故丙方错误;材料内容恰恰是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的反映,故丁方错误。
【参考答案】 甲方
【拓展延伸】 “多元史观”解读战争的影响
史学范式 | 理解与认识 |
革命史观 |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现代化史观 |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
整体史观 |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毕淑敏作品 |
社会史观 | 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
文明史观 | 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