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战争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战争
A.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B.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治国理念在中国传播
2.战争发生时,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肩负的并非只有征战一项,他们还担负着衙门日常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清廷还规定“各省水陆孔道之旁,设立墩台,驻宿兵丁,所以护卫行人,稽査匪类”。清廷的这些举措
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不堪 B.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
C.促使满汉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D.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
3.1843年魏源评论美国:“数百年来,育奈士迭遽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这反映了魏源
A.用西方民主否定封建制度 B.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C.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梦见坟墓着火 D.对民族危机的深刻反思
4.《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大臣函》声称: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方面将英国全权大臣所指定的中国沿海一处或数处面积够大、位置适宜的岛屿,永久割让给英国政府,英国这项无理要求通过战争得到了满足。该战争是
A.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战争后,道光帝说:“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妥议,立定章程,划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逸,永杜衅端。”据此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缺乏理性认识 B.有助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
C.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6.关于鸦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当事人林则徐的认识更加全面 B.历史学家的认识不带有主观性
C.历史认识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 D.两者对中国战败根源认识一致
7.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英国获得该特权始于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8.清人姚莹说,魏默深著《海国图志》大触当道“诸公之忌”,“举世讳言之”。这说明《海国图志》
A.对西方政治体制宣扬过多 B.冲击了国人因循守旧思想
C.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D.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欢迎
9.战争后,“ 内地土产出口,外来洋货内销,取道粤北者日少,成千成万以挑运、护运及开 设旅店为业者,失了谋生之路。” 据统计湘粤间的肩获者,近十万人大多为会党。材料主要说明
A.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B.人民抗英斗争激烈
C.农民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 D.浦东游泳馆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10.魏源的《海国图志》,打破了传统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由此可知,《海国图志》
A.推动了晚清的社会变革 B.阐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护照办理
C.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D.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11.在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的态度始终处在摇摆之中,一会儿禁烟,一会儿又派人议和;一旦战事紧张起来就增派人员死守,战事稍微缓和就下令撤防,以致贻误过不少军情。这表明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人民觉醒程度低 B.英国的战争准备充分
重阳节短句C.清廷国防战略的失误 D.走私耗尽了财力
12.论及近代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某一不平等条款,有学者评述说:“这个条款也让外国人能在中国经商时,只受该国通常较宽大的民法与商法规范,使他们与中国贸易伙伴往来时有明显的优势。”该学者评述的“这个条款”是
A.协定关税权 B.居住及租地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3.1848年,徐继畬编纂出版了《瀛寰志略》,介绍世界形势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该书手稿早期名为《考略》,内中有许多“夷”字,后增补修订,有意识地使用“泰西”、“西洋”、“西国”这类中性词,取代了当时中文知识界惯用的“夷狄”。这种变化
A.反映了进步士人走在了时代前列 B.表明官方转变华夷观念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主张 D.证明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14.清代前期,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时人指出:“自治机关所概甚广,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亦皆系地方自治性质。”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 B.维新思想影响了士绅职能
C.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地方士绅阶层产生了分裂
15.19纪中叶,沿海城市的人们在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候,内地城市人们的生活却基本上毫无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辛亥前夕,四川棉织业中洋布对土布的替代率仅为11.8%,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替代率。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四川手工棉纺织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B.西方生活方式成为沿海城市的主流
C.列强商品输出迟滞内陆省份的发展
D.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冲击的不平衡
16.1843年魏源评论美国:"数百年来,育奈士迭遽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这表明魏源
A.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之先河
C.践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理念
D.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17.1801年英国人口已超过8.9百万,城市人口已占到27.5%,而1825年,中国人口已超4亿,但城市人口约占7%。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
A.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B.英国经济总量超过中国
C.战争的最终结局 D.英国城市人口逾越中国
18.战争以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和广州等地运出。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包括
①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②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③有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称“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的认识理性充分婚假是多少天 B.主张友好对待外国人
C.彻底突破传统华夷观念 D.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
20.法国侵华军全权代表葛罗认为:盖吾等今日,虽似决不至不逞吾志,然既奉政府之命而来,倘未逞吾志而去,则临行宁烧毁其朝廷宫殿也……吾等所要求之他项,亦均可得其承诺。如是,则和约易成,免滋纷扰,实予之所窃望也。从上述言论可知,其火烧圆明园最主要目的是
A.洗劫无数历史典籍和珍贵历史文物
B.彰显联军旗开得胜占领北京
韩国美女组合有哪些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D.从精神上摧毁击垮统治阶级的意志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商浩官我可以讲一下发生在近50年前的一件事,作为另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慷慨或宽宏大量的性格。这件事是因为他的要求没有被遵守而造成的。我们曾为他运输一船
货物——主要是属于他个人的生丝,这些丝是他从产地收购的。当时,丝卖掉后获利极大。他的要求是将所得利润用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汇票转回。令我们吃惊,同时也让他失望的是,这宗货物的利润却被转换成一船英国货物,而贩运大宗英国制品在当时是不明智的,因为自由贸易刚刚开始,英国商品市场很小,而丝的需求量很大——这样一来,他损失了几千元。当他得知自己的要求被误解的同时,也接到我们的通知:他不应因为这次事故而蒙受损失,为了弥补这次损失,我们将把赔偿转入他的账户中。这位老绅士用洋泾浜英语回复说他要想一想,第二天再告诉我们他的决定。到了第二天,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用手杖敲击地板,强调着他的决定:请给C先生写信,告诉他今后一定要仔细。他接受了英国的羊毛制品,却不收任何赔偿。
——(美)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
(注:1825~1844年亨特在广州从事商业活动,本书为其所记见闻。材料中的“浩官”是广州十三行的一位中国行商。)
请回答:
(1)请从材料中分别提取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外贸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40年后中国的外贸状况发生了何种变化,并说明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
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体现的是清政府认为签订《南京条约》是地方政府同英国的行为,说明的是战争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B项正确;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A项排除;五口通商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C项排除;材料与英国治理理念的传播无关,D项排除。故选B。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