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 1
第二节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3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7
第四节 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11
黑格尔之后的整个黑格尔学派分裂出来两大思想派别的不同致思方向,这就是所谓“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的对立,前者不久就被当时的哲学思潮抛到后面去了,而后者则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
青年黑格尔派是从黑格尔学派中分裂出来的一个激进的哲学派别,其成份和倾向性都很复杂,这派人中包括大卫·施特劳斯、鲍威尔兄弟、施蒂纳、卢格等人,早年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恩格斯也都曾属于这一派。这派哲学本身也分裂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大卫·施特劳斯为代表,
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大加发挥,认为这是黑格尔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派以布鲁诺·鲍威尔和埃德加·鲍威尔兄弟为代表,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即“自我意识”概念大做文章。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大卫·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最著名的著作是《耶稣传》(1835
—1836)。在这本书中,他借用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历程、宗教是以表象方式表现绝对精神的观点。施特劳斯通过用历史的眼光对福音书中耶稣事迹的详细研究指出,所有那些违背人们日常经验和科学规律的奇迹及启示都是不存在的,是实体性的精神使当时的人们(包括福音书的编纂者)不自觉地创造出来并获得大众的信仰的,因而从表层事实上根本无法为其自圆其说,只有通过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年仅27岁的施特劳斯在这本书中表达的对宗教的强烈批判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布·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与其弟布·鲍威尔(Edgar Bauer,1820—1886)
原属于老年黑格尔派,但受施特劳斯激发而转变为更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分子。布·鲍威尔在其《约翰福音史批判》(1840)等书中提出,福音书并不是其作者们无意识的产物,而是僧侣们有意识的编造,正是一代一代神学家们的欺骗才使得基督教在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因此对基督教的科学态度不应当是寻求人们的主观性背后那虚幻的客观精神实体,而应当对那些历史上编造基督教教义的人的主观意图进行研究,看他们是如何影响和促成了基督教的形成过程的。由此推而广之,不仅宗教的历史,而且一般的历史都被看作人的主体即“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的产物。这样,鲍威尔兄弟就把与施特劳斯之间的“实体”“主体”之争扩展到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是什么的问题上了:推动历史进程的究竟是超越于个体之上的“客观精神”呢,还是个别人的“自我意识”?
从鲍威尔兄弟的主体性原则中还产生出一位更走极端的思想家,他就是以《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一书著名的青年黑格尔派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他立足于唯我论,把一切社会制度、国家、财产、伦理道德和宗教都说成是唯一的“我”的产物,并可由“我”自由支配;未来的社会应当建立在各个“我”及其私有财产的自由联合的原则上,不应使“我”受到任何束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中对这种极端唯心主义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批判。与之反复论战的另一位哲学家则是费尔巴哈。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代表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和《宗教的本质》等。他的思想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抽象的思辨哲学转向了感性的哲学人类学,并直接激发了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实践唯物主义的突变。
对黑格尔“理性神学”的批判 他第一个看出宗教与唯心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本质关系。他指出,一切宗教、包括基督教的本质其实都是人的本质的抽象的形式,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从这里就进入了对宗教的唯心主义根源的批判,并进一步展开了对于人的本质的全面探讨。所以他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朴素直观的人本主义 但费尔巴哈在对唯心主义的这种批判中忽视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只是诉之于人的朴素的直观。他把人看作一个三层次的统一体,即:1)灵与肉的统一,没有脱离大脑的思维;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自然界是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依赖自然而生存、延续和思维;3)“你”和“我”的统一,“你”是“我”的直接的感性对象,与“我”处于外部
的交往关系中,因而人是“类”的一分子。由这种人学观中费尔巴哈引出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回答。首先肯定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维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其次,人的思维也就必然与存在的特性相一致,而他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感官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他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识客观存在,与存在达到认识论上的同一性。
感觉论 左派右派是什么意思 费尔巴哈认为感性才是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的同一,因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但人的实践在他眼里只是满足日常需要的吃、喝等等行为,甚至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赚钱活动,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这就导致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深刻矛盾,即把人的东西当作动物的东西,而把动物的东西等同于人的东西。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则归之于两性的性爱或情欲,认为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你”和“我”的关系,在此之上所建立的广泛的你我关系则是“类”的基础。这就把人与人之间具体丰富的、社会性的感性关系完全归结为抽象一般的生物学关系了。
“爱的宗教” 但正是在两性关系上,最清楚地体现出了费尔巴哈的矛盾。他一方面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这种关系,将其建立在两性身体解剖和种族的延续上;另一方面却又从意识和精神的角度来引申这种关系,认为由此可以将性爱提升为一种道德甚至宗教,即“爱的宗教”。
局限及“合理内核”马克思和恩格斯评论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然,尽管有这样一些致命的缺陷,费尔巴哈的理论贡献还是不可抹杀的。他用清醒的理智一下子扫除了黑格尔式的“醉熏熏的思辨”(恩格斯语),结束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促成了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转折。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发展出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此外,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和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现代哲学人类学和现代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他所开辟的感性哲学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马克思的改进)也为现代哲学重视感性体验的全面丰富性的种种思潮指出了方向。
第二节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实践的”(praktisch)
这个概念包含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包含有感性现实的意思。其次,它包含有自由自觉的意
思。第三,因此它也包含有历史性的意义。第四,这种实践本身具有社会性的意义。第五,这样理解的实践就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本质,它表明了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第六,这样理解的实践同时具有辩证法的发展形式。马克思的毕生工作,可以说都是为了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这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是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下面我们分三个主要部分来阐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马克思还在早年作为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的时候就强调感性个体的自由自发的创造性,这从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可以看出来。后来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的感性学逐渐成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应当在感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而建立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因为在他看来,人的感性是对于“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的肯定”,因而感性不仅是对于自然对
象的肯定,也是对于人自身的肯定。他着眼于人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工业和私有财产的运动,从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现实关系来考察人的感性,如劳动者(工人)在劳动中的异化感、不自由感,对于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的陌生感,对于自己在劳动中沦为动物或非人的压抑感等等。而从这种消极的、被颠倒的、异化了的感性中,马克思恰好看出人与自然的那种未经异化的关系本来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这种生命活动中,人
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但私有制使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关系日益丧失掉了,使其中的感性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使
人对动物的优点变成了缺点。异化使人失去了人的美感,现在被唯一的感觉即对财产的“拥有感”所取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人类又如何能够摆脱这一困境呢?这些问题仍然只能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具体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作出回答。而这就是马克思毕生所从事的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