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虎门概况
1.1 城市概况
1.1.1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东莞市虎门镇位于东经113°48’,北纬22°49’,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隅,
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和重要标志。虎门东联
长安,南濒南中国海,西北与沙田隔河相望,北接厚街,东北是大岭山林场
的连绵青山。虎门与广州未来的新城——南沙一江之隔,虎门大桥飞架东西
两岸,把珠江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虎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海上、陆路交通地位
突出。水运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直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
诸港,为省、港、澳三地之经济走廊。水路北距广州74公里,南距香港75
公里,西距澳门83公里,蛇口港70公里。广深、广深珠、深珠高速公路以
及107国道均交汇于虎门镇区。虎门周围有深圳黄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
珠海及澳门机场、惠州机场等若干大中型机场可供使用,最远的惠州机场相
距车程100分钟,最近的深圳黄田机场相距车程仅25分钟。
虎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渔
猎聚居。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归属南海郡,在三国时期此地置靖康
盐场,立专官管理,至唐肃宗时东莞立县,其行政归属一直沿用至今。因虎
门销烟而引发的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作为战争的事
发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断代点。悠远、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使虎门拥
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而且还继承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
发价值。199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虎门威远岛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新中国成立后,虎门行政区域经多次调整、分置,现在称镇,是东莞市最大
的镇级区域。
1.1.2自然条件
虎门镇南临海洋,北靠铜鼓岭(海拔91米,102.4米)和坳垅山(海拔178.2
米,228.1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是一个丘原交错、水网纵横的地带。
全镇东西宽约16.1公里,南北长约14.7公里,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现
状镇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
虎门地区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但没有全面的地质普查资料。城区规划范围
内各地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
(1)丘陵山地地带: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的天然基础。
(2)冲积层地带: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0米左右。
(3)水网地带: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5米以
上。根据《广东省地震裂度区划图》的规定,虎门镇为地震六度设防
区。
虎门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海风调节,气候温和,
四季常青。除每年台风季节会直接或间接受影响外,其余自然灾害很少发生。
虎门位于珠江黄金水道的东岸,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10—12
米,可停泊3—5万吨级远洋货轮,附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
外来货轮回旋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头的理想地点。太平河(内港)是
天然避风港,水域面积325万平方米,河面宽200—250米,航道宽30—100
米。
1.1.3社会经济条件
虎门镇下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截至2001年底,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16万人,外来人口52.91万。在户籍人口中,非农
业人口人为3.9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5.1%。2000年虎门镇的GDP为36.26
亿元,在东莞32个区、镇中位居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2870
元,在东莞市各区、镇中排名第十,是全国同年人均GDP的4.64倍。2001
年虎门的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为100.15亿元,人均12.07万元。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虎门经济发展迅速。在1991-2001年期间,虎门镇
的GDP年均增长18.3%;产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非农化进程,第二、三产业
所占的比重已提升至92.4 %。
1.2 现状特点与问题
1.2.1名声大,特点足
虎门销烟、战争掀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序幕,使虎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标
志。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毗邻香港和深圳,虎门一直是东莞市的门户和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口岸。尤其是虎门商品批发行业发展迅速,在珠江三角洲
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成为虎门重要的产业特。悠久的历
史文化积淀和长期的外经贸联系,不仅使虎门具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和极
高的市场信用度,而且还建立并发展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和紧密的人脉、商脉
关系。
1.2.2区位佳,资源丰
虎门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是珠三角地区的
几何中心,多条高速公路、国道汇聚,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虎门东面靠山,南滨海洋,西临珠江口,境内丘陵、河流、水塘遍布。威远
岛与城市一江之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虎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白沙村明代城堡—逆水
流龟村堡、大人山上古城墙、镇口村清代祠堂、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民主
革命战士朱执信纪念碑,以及威远炮台、靖远炮台、战争海战馆等丰富
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2.3实力强,发展快
1990年代以来,虎门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在1991-2000年10年期间,虎
门镇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8.3%,是全国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的1.9倍,
比1990年增长了4.2倍。税收总额达22.09亿元;当年村镇两级可支配收
入为11.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亿美元;出口总额接近10亿美元;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2.6亿元。各项经济
总量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我国许多县级市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
市。
1.2.4产业结构层次低
总体来看,虎门经济质量仍比较差、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基本上仍沿袭依靠
低廉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吸引外资来当地办厂、进行贴牌加工(OEM)的发
展模式。当地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收益是土地、厂房租赁费和加工费,处于
全球生产系统价值创造链的最末端,利润微薄。
虎门镇各管理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中工业总产值最高(南栅)与最低(东
方)的管理区之间相差460倍,当年可支配收入最高(南栅)与最低(新兴)
的管理区之间相差379倍。土地开发受控制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福
利较差。
1.2.5空间小,建设乱
虎门全镇域面积只有175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达到40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管理区(如大宁、龙眼、
虎门批发市场镇口等)表现极为明显。例如龙眼管理区现有包括山地在内500亩地,实际
可利用地只有300亩,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法》的出台,限制到每年只能使
用60亩,不足一个中等厂房面积,即使这样,五年后也将无地可用。
随着虎门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迅猛,各村
建设用地占村域面积的比重也迅速增长。根据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对TM
影像的遥感解译结果,在1985-2000年期间,虎门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
了60平方公里或2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非农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各村竞相开发、出租集体土地,导致工业厂房遍地开花,村民住宅建设各自
为政,大型、跨村界的区域基础设施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生
态环境遭到破坏,形成“村村像城镇,处处是乡村”的半城市化景观。
1.2.6人口多,差异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虎门人口以每年12.8%的速度高速增长,(1990年“四
普”总人口为15.42万人,2000年“五普”为57.75万人),镇区人口密度
(3774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东莞市(1652人/平方公里)。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11.16万人,暂住人口
则达到52.91万,几乎是户籍人口的5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全部外
来人口的80%左右,是虎门最主要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待
遇等方面差距巨大。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虎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
额从18.8亿增加到了100.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47%。村集体收益可观,
老人、学生、当地居民均可以享受村集体的各项福利待遇,生活水平大大提
高。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也无权享受当地
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各种有别于当地居民的管理收费更加重了外来人口的
生活负担。由于绝大部分外来工居住在工厂,与当地居民交往机会很少,贫
富差距和居住空间上的隔离使外来人口缺乏社会认同感,不能够分享社会劳
动成果(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成为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的特
殊体。
1.3 主要矛盾分析
1.3.1经济快速发展与城乡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虎门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
保护设施、绿化等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城乡建设面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欠
缺艺术品位,居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
1.3.2局部相对有序与整体无序的矛盾
一方面,从虎门镇内来看,村一级大部分都能够先规划、后建设。但把所有
村的规划放在一起,就非常混乱了。其根源在于长期推行的以集体土地承包
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缺乏全镇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各村各自为政,加
上村的地域过于狭小,各村用地彼此参差交错,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受
到很大限制,必然造成整体秩序混乱。
另一方面,从东莞市西部各镇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镇之间城乡建设不协
调的矛盾,整体布局无序。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
圾处理厂等)布局困难,协调难度加大;各镇功能定位重叠,重复建设现象
时有发生……。
1.3.3经济增长、人口膨胀与空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已经达到64万人,经济总量堪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级市
相比。但虎门仅有17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可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仅70
多平方公里。这么多的人口 `和经济总量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
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进一步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但如果因为
空间局促就人为限制其发展,则是对虎门良好资源条件的浪费。因此,如何
充分发挥虎门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虎门在周边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值得
深层次思考。
1.3.4对外交通网络发达与城乡建设空间分割的矛盾
虎门境内高速公路交汇,107国道从境内穿越,在周边各镇中对外交通网络
最为发达。但与此同时,这些高等级的公路纵横穿越,把城乡用地切割成许
多部分,造成用地零散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便,空间组织和镇内交通组织
难度加大。
1.3.5农民和农村集体既得利益与政府发挥综合调控作用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以村和村民小组
为单位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成为改革开
放的受益者。但这种发展大都以集体土地投入作为前提,各村发展建设仅从
小集体的利益出发,不能顾全大局,与城市健康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统筹
安排矛盾很深。政府在用地调整、修路、旧城改造中往往为迁就农民和农村
集体利益而作出让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