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战争》课时训练B
一、素养达标
1.(2020·北京房山区)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说明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2.(2020·怀化)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
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
D.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3.(2020·北京西城)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战争的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4.(2020·枣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人与中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货物 | 旧税率(%) | 新税率(%) |
棉花 | 24.19 | 5.56 |
棉纱 | 13.38 | 5.56 |
斜纹布 | 14.92root权限怎么开启 | 5.56 |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6.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第四章 车险推荐 西力冲击(下) (一八五○至一八六○)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第三节中国境遇的再变
A.英国的炮舰政策 B.清朝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西方国家的携手 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7.(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8.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小学三年级英语试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大专生出国留学条件二、能力提升
10.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11.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12.(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倘查出本船有一两,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眼镜店名字D.走私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13.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
D.魏源的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
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