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战争》学案
两次战争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聚焦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紧扣教材,自主预习部分
一、两次战争
(一)第一次战争(1840—1842年)
面对愈演愈烈的,1839年,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商人呈缴的走私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史称。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决心。此事被英国作为了发动的借口。
(二)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
19世纪50年代,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三)两次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
1.《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战争从此成为的开端。
2.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和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二、开眼看世界
药渍PLAY(一)背景:战争前后,皇帝和高层对“岛夷”情况一无所知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愚昧和。
(二)概况
1.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供时参考。
2.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
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福建布政使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
《》一书,该书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著作。
(三)意义
、、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的主张。
第三部分独立思考,材料分析部分
材料1:
思考1:表格中反映出什么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而九”…
思考2:通商口岸开放后民众大量购买洋布说明了什么?
多么多么造句三年级材料3: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思考3:从经济角度思考,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产品呈现什么趋势?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四部分随堂小练,巩固提升部分
『随堂小练』
一、选择题:
1.费正清在《的动力》一文中指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C)
A.谋求贸易合法化
B.取得传教自由
C.获取产品市场和原料
D.派遣驻华使节
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B)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议关税权
D.通商口岸传教权
3.“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如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C)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
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的枷锁
一句简单的晒娃句子5.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C)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环境工程就业
思想汇报2020积极分子9月
D.洋务新政已成共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