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战争(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16课 两次战争
一、单选题
1.“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的根本意图是(   幼儿园门卫制度
A.发泄访华失败的怒气    B.为武力入侵寻根据
C.贬低清朝的内政外交    D.炫耀英国的工业文明
2.1759年,某英商赴天津控告粤海关,要求宁波开口通商。乾隆认为“番商有意把持,必欲去粤向浙,情理亦属可恶",不但不准别口通商,而且将其圈禁澳门。由此可知(   
A.英国商人企图垄断中外贸易    B.英国已经威胁到中国主权
C.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松动    D.统治者秉承天朝上国理念
3.有学者认为,战争后,尽管中国进口关税很低,但除了贸易的大量涌入外,英国产品依然没有能力进入中国。因此马克思说,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隔一定的时候就用海盗式的借口向中国军事赔款。这表明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无法扭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B.清政府失败的对外政策
C.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范围    D.英国因工业革命而强大
4.有学者在论述战争时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但如果没有行商、总督、粤海关监督、巡抚、知县等的参与,英商也不敢铤而走险……进入中国造成的伤害,最终导致了战争。”据此,该学者认为(   
A.战争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中国闭关锁国是战争爆发根源
C.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原则    D.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识十分淡薄
5.如图位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6.某条约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该条约反映出英国人在华享有的特权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通商口岸传教权    D.协定关税
7.1842年《伦敦新闻画报》记者在游历中国后写到:“英方长期以来饱受……中国政府侮
辱,故在忍无可忍之际必须一雪前耻。”同时他又真实再现了勤劳坚韧、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中国百姓形象。该报道(   
A.力求还原战争原貌    B.体现民族意识与新闻中立的交织
C.意在寻求中国百姓支持    D.反映了中国内部官民之间的矛盾
排骨炖豆角的做法8.《天朝的崩溃》记载了如下史实:“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浙江前线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550人到达,余下450人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浙江,攻陷吴淞,正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这一史实反映出清军(   
A.未能完全发挥本土作战优势    B.贪污腐败加剧战争失败风险
C.缺乏中央集中管理作风涣散    D.武器落后致使战斗意志低落
抖音投屏B提升题
9.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
845 年增长了 10余倍。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说明(   
A.欧美开始掠夺中国的茶叶    B.茶叶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欧美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10.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B.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
C.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D.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
11.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无为”乃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鸽子养殖方法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的经世之道
00后逆天12.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说:“欧罗巴之居印度……营立埔头,蛮人愦愦,不察萌芽。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戍兵,养锐蓄谋,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于是五印度诸那,夷灭者十之八九,哀哉。”徐继畲意在(   
A.分析西方各国家富强的原因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御外辱
C.警醒国人共谋御侮图强之策    D.盛赞印度民族起义唤醒国人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
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洗衣机哪个牌子好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