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降准是什么意思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与展望
作者:***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04期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走向纵深,但其推进与完善仍面临诸多阻碍与挑战。本文将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及过程,并简要述评现行利率政策及问题而提出相关建议。同时,结合国际利率市场化经验,阐述其对中国未来利率市场之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随着(2015)“十三五”规划“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以及存款利率市场的逐渐放开,中国推行二十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迎来改革的里程碑。而2016年国际金融市场加剧波动及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等多重困难,使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遭遇险阻。在此背景下,梳理并研究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环节的利率市场化相关进程与内容,对我国整体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
“利率市场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罗纳德·麦金农提出,最初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1993年中共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继而利率市场化开始走入中国。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和结构,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从外部因素看,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日等经济大国成功实行利率市场化,使中国经济面临国际环境剧变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又迫使中国利率水平降至最低,大大减弱中国经贸的国际竞争力。面对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步阶段,实行利率市场化不仅可减轻我国外汇管制压力,沟通本外币渠道,并为金融机构扩大创造条件,同时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自主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使我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从内部因素看,我国长期积累的计划经济及僵硬体制、结构弊端,体现在国内市场普遍
需求不足,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金融体系脆弱、松散杂乱;而中国为稳定宏观调控,顺应全球化加入WTO要求银行业业务放开,使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及现行利率政策
利率市场化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时期(1986-1993)。从1986年央行批准专业性银行间可以自由利率进行彼此资金拆借——标志着市场化利率形态的出现,到1993年十四大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设想,这一时期,我国对于打破严格利率市场管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因出现不少问题,如法律漏洞和员工金融等,即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为稳步推进时期(1993-2012)。在前期摸爬滚打后,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正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幅度到大调整,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存贷款利率。这意味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步伐,但仍未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第三阶段为加速时期(2012-2014)。在这一时期,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先后建立,存款利率管制逐渐放开,改革
体现出鲜明的行政主导性和维稳渐进性。第四阶段为完全市场化时期(2015至今)。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要求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自主发行、自主定价、自行承担风险责任,不仅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利用市场机制的自主能力和竞争力,也有利于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的形成,并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完成;而央行的五次“降准降息”,特别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兼顾利率市场改革的同时,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国内金融难题。
综上,系列利率市场化改革项目,使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取得不小进展,但国内外市场环境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因素,仍引发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利率双轨制与影子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与成熟,当前,我国的利率体系种类较为健全,可划分为:“管制利率”即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等;“准自由利率”即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等;“自由利率”即包括除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以外的各种金融市场利率、外币贷款利率等;以及央行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体系,如法定准备金率等。
因此,在中国的货币金融市场中,即存在受管制的贷款利率和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两种利率体系。笔者对着两种利率的形成进行如下分析。通常,相对于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不成熟、风险控制能力弱、交易成本高,因而国有资本占垄断地位。然民营经济存在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正规金融市场难以满足,民间金融市场便因此形成,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等纷纷涌现。但尽管民间金融市场一定程度解决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组织却无法像正规商业银行般吸纳存款,因此民间和正规金融市场被完全割裂开,金融资源不能自由流动,金融市场陷入资金供需结构不均衡。因此,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市场,利率双轨制形成:一轨以国家银行为主,有一定市场垄断性,吸收大量低息活期存款和无息结算存款,较规范地执行官方利率;另一轨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以隐蔽方式抬高存贷款利率,亦有一定客户和市场。“官方利率”和“黑市利率”便构成利率双轨制的核心内容。
继上述分析,正规金融市场被国有资本垄断,其利率仍受到管制,再因几轮降息,利率存在严重人为压低;而民间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利率远远高于一级市场。据此,两个市场之间存在价差,即为“影子银行”(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创造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作为利率双轨制的产物,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惠及中小企业;还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促使完善中国金融体系。但我们须认清,这些影子银
行逃避了国家宏观调控,且同样面临与商业银行有如流动性风险等相同问题,甚至会因市场机制产生寻租等乱象。
综上,利率双轨制下,民间融资部分因民间利率波动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增加,乃至走向市场异化;又因分属金融监管体系外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建立并完善以利率为核心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是打破“双轨制”的必由之路;建立利率杠杆传导的良性循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影响
首先,从居民角度讲,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健全,有益高信誉客户;而存款利率的提高与贷款利率的下降,更加惠及人民生活。其次,从企业角度讲。对于央企,利率市场化则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健康发展和均衡利率的形成;对于民营和中小企业,一方面可获得更多资金及金融机构服务机会,还有多种融资工具、产品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也面临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风险,以及复杂多变国际贸易环境及竞争等不利因素。第三,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其获利能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金融创新。其四,对于商业银行,可实现自主定价,形成银行间良性竞争,促进经营模式转型升
级,并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第五,从政府与市场角度讲,利率改革会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还可更加有效吸纳闲散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更好地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应注意,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各种市场经济变化、还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国际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步入最后阶段,市场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幅提升,当前,为使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整体步伐相契合,与全球化接轨,借鉴国际利率市场化经验,我国未来利率改革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评估中的作用;积极培育shibor,夯实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基础;努力完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并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促进银行转型升级;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着力丰富金融产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利率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亦须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等。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中坚环节。对此,我们既要有理论上的研究与准备,也要抓住实际改革中所遇到的核心问题。而积极总结我国及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将有益于我们提前研判中国在未来利率市场化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好有效应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