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建议
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建议
2017年金融市场乱象专项治理风暴中,监管机构“三三四十”整顿波及千余家银行,开出的罚单达数十亿元。近期,银保监会又开出巨额罚单,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因存在理财、信贷等业务信息错报、信息漏报等问题合计被重罚1770万元。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严监管时代已经到来。相较于其他银行,农商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地位,资金数量不够庞大,管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因素、经济过快增长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银行过度授信等原因,加之金融精准扶投入大量信贷资金亟待收回,农商银行不良资产普遍规模较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及自身体制机制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农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笔者对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立足实际,提出加强信贷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信贷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攀升,存在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国际国内经济放缓,资金增长速度减慢,借款人利润也随之下滑,尤其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各行各业停工停产,错过了春节黄金利润期,助推了不良贷款率的升高。另一方面也与农商银行内
部信贷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客户又以农民居多,存在单笔资金少、盈利不稳定、借款人可动产少等问题,且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工作人员基本为农信社的原班人马,受工作环境、工作习惯等约束,信贷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作风不端等问题。以上两方面原因形成农商银行贷款经营模式不完善、抗压能力弱、管理制度不规范的现状,导致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资产质量较低。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发展缺乏战略高度。农商银行普遍对信贷总量、结构缺乏总体规划,对区域信贷的布局更是缺乏长远部署,没有合理区分不同贷款品种的风险,对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能力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多以不断加码的绩效考核指标来激励其拓展市场。风险防控措施与业务发展要求不够匹配,尤其是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未能与信贷业务规模扩张速度同步跟上,无法有效识别风险,使得在同一区域、同一政策下,不同分支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二)信贷组织架构不健全。农商银行从农信社改制后,迫切想要改变原有信贷发展的老路,习惯盲目地把大型银行的管理经验“移植”到农商银行,不适应农商银行实际业务发展,导致“水土不服”。例如盲目进行信贷组织架构调整,将一个业务科分解成信贷管理部、风险
管理部、放款中心等多个部门,导致指挥员越来越多、战斗员越来越少;贷款前台营销人员少、中台审查人员多;管理人员制定的流程办法越来越多、风险控制效率越来越低等。另外,在风险识别方面渠道狭窄,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情况大多靠借款人陈述,贷款三查制度始终强调但落实仍不到位,难免出现关键信息遗漏缺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借款人实质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三)信贷产品缺乏创新。农商银行对三农市场存在老、土、旧的既定刻板印象,对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把握不到位,信贷产品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忽略了信贷客户专业化、多元化、纵深化的信贷需求,缺乏“短、频、快”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信贷产品。信贷创新开发投入精力不足,缺乏开发产品的专门机构,对经济和市场发展缺乏总体、动态的把握,产品整合及创新能力较弱。且创新需求信息多来源于一线人员,但开发和研究往往在总行,决策链条长,信息反馈不及时,对新兴市场的反应较慢。
(四)客户经理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和责任意识。客户经理坐门等客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多数客户经理住在城里,不扎根在农村,他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时间深入到村庄营销贷款。缺乏解决贷前调查和强力清收两个关键环节的有效管理手段,客户经理对信贷管理制度办法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忽略贷后跟踪调查等关键环节,贷款管理较为松懈。
银行降准是什么意思
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途径
(一)认清当前严峻形势。各省份农信系统陆续全面启动信贷资产质量集中攻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农商银行应当重学习、转观念、抓落实、专主业,回归本源促合规,防范风险守底线,全面推进从严治贷,大力开展信贷资产质量集中攻坚,尽快形成信贷业务高质高效发展的新气候。一方面要维护局面,提气鼓劲,以央行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为契机,将更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信贷市场,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谋划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方式,严格管理手段,以“改制”为动力,以“经营”为重点,以“质效”为中心,齐心协力把信贷总额提上去,把信贷质量搞上去。另一方面要准症结,强化管理,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的高度上来认识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极力提高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