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上海公园大全
引言
自十九世纪中期上海开埠后,西学东渐下的园林形式——租界公园在这段殖民时期建立了起来。近代上海租界先后建有15座公园,其中公共租界10座,法租界5座[1]。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租界时期的公园得以保留,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洽谈业务的最佳选择地点之一。
一、复兴公园的历史变迁与人文背景
复兴公园,原名顾家宅公园,因其位于当时的法租界内,且早期园内的设计手法为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的规则式平面布局,所以俗称为法国公园。1908年由法籍园艺家柏勒(Papot)监理整个建园工程,并在翌年法国国庆日开园,占地面积为9.08公顷。1918年至1926年进行了扩建工程,年轻的中国造园师郁锡麒先生参与了设计工作,如今的椭圆花坛、中国园等全是出自于中国设计师之手[2]。1946年为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名为复兴公园,寓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复兴公园的造园手法与特征
复兴公园在106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北向西南由规则式过渡到自然式的平面布局,在保留法式公园特征的同时,丰富园内各类设施及功能,逐渐转型为中国现代综合性公园。园内景观中西合璧,置身其中
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造园手法以及造园元素表现出的历史感。在空间营造上,全园空间疏密结合,整体空间较为开敞,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比例较大,园内众多参天的二球悬铃木使得全园林下空间多而畅通。
三、复兴公园的现状问题
问题一:公园无法满足各年龄层市民的需求
笔者在公园调研是周末的上午,虽然园内的游人不算少,但是年龄段的分布很明显,主要是老人以及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家长。周围石库门里弄在近十多年间的大规模拆迁使得复兴公园周边的居民数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办公楼、商场又没有形成新的气候,而这些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与周围老式洋房和历史建筑之间的隔阂就像是80后、90后与他们上一辈在看待公园时有着不同的态度一样。因此,如何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的游客,让80后、90后形容起老公园不仅仅是充满童年回忆的地方,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二:园内私密空间少,噪音污染难治理
复兴公园中的休息座椅不少,有的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有的在邻水空间旁,但有一点,这些休息点都没有遮蔽,暴露在行人的视线中,缺乏私密性。公园里中老年社团霸占“地盘”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复兴公园中也是如此,各种高分贝的音响设备成为公园管理的一大难点。
问题三:公园与周边环境联系性不强,历史文化表现力不足
复兴公园处在一个黄金的地理位置,雁荡路出入口衔接着老牌商业街——淮海路,北出入口临近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步行就能前往新天地、中共一大会址等标志性景点。复兴公园应该是串联起周边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但显然现在的它还过于独立。
作为百年历史的复兴公园应该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变迁的历史应该透过公园的一树一木表现出来,公园始终在生长中,是生命的景观,我们同样应该赋予其新的价值,使其为现代人所用。
4 复兴公园新活力的激发
城市的日新月异,社会的转型发展使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发生了改变,公园在现代社会所承担的角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解决游人年龄层固定和噪音污染问题
针对目前游客年龄层分布不均的问题,园方可以通过新增服务设施以及创办主题日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公园。诸如春天可以举行花卉节,夏季可以筹办纳凉晚会,秋季满园的法国梧桐开始变落叶,可以进行摄影比赛,冬季则可以举办健身活动比赛;也可以将小型展览、公共咨询服务、农产品直
销点等特活动引入公园。
在噪音问题上,除了通过组织志愿者队伍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外;园方可同晨练代表协商制定活动时间表、签订禁止噪音污染的合作书,使得各类活动可以错时展开。
衔接周围多样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复兴公园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公园成为周围地区发展的红利。地处淮海路商圈和新天地商圈的过渡带,周围有着居民区,优秀历史建筑、办公区域、小学、幼儿园等各类用地的复兴公园应该是衔接不同城市功能的重要地标。可以规划例如:旅游线路、购物线路、历史文化线路来鼓励、诱导市民及游客最大化的使用好公园。
公园的新定位与新角
公园也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推广自身的特与定位,改变市民们对其原有的单一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促进公园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复兴公园以及它所辐射的周边地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市中心为数不多的公园绿地,它是生态学上的斑块,是休闲娱乐的空间,是文化历史的长廊,也是沟通不同地块的景观道。公园应该是开放的,这里说的开放是指界面的概念,各地块之间需要关联性,公园应该向外延伸与城市街道景观以及周围的公园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绿地的价值。
五、结语
复兴公园激活的并不是单纯的人气问题,而是最大化利用的问题。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终将面临“老龄化”的现象,让这些老公园健康成长将会是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要根据公园自身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特点,让公园成为连接周围用地的纽带,抛弃传统围墙的限定和阻隔,真正形成开放式的景观体系,不仅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更要将景观的生态性、可持续性考量在内,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J].社会科学,2013,(5):129-
139.
[2] 谢晓霞.复兴公园是他设计的——访九六老人郁锡麒[J].园
林,1999,(3):16-17.
作者简介
袁妮雅,女,上海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苏州,215000)
浅谈租界老公园的新活力激发
——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
袁妮雅 苏州大学
【摘 要】 本文以租界时期时法租界内的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为案例,通过研究公园的历史人文背景,造园手法,分析现状问题,谈一谈如何激发老公园的新活力,使其满足现代社会不同年龄层市民的需求。
【关键词】 租界公园 复兴公园 公园活力 上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