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___l-
‘j
同考制度的“功
金蓓蕾
"与“过"
—,地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承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附加要求。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在这个曲折发展过程中。有功也有过。特别是在高考制度的合理和公正问题上.有着发展,更存在着问题。笔者通过分析高考制度的“功”与“过”。以期引起大众思考。
关键词:高考制度合理公正
高考制度是一种兼具教育考试和社会考试性质的大规模考试,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考试。高考制度是一项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选拔制度。是社会流动最核心的制度性管道之一。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附加要求。它不仅起到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规范引导中学教育的作用,而且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霞任。从围家的层面来说,高考制度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国家的入才战略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高考制度涉及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教育层面来讲.高考制度涉及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反映在高考制度竞争中。
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由分散到统一.南取消到恢复,再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却不断向前迈进着。在这个曲折发展过程中,有功也有过,有喜也有悲。
一、高考制度“功”在千秋
高考制度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势下.高考制度必然成为政府、民众、媒体、学校、家长和考生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民众对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安全性、规范性等提出了高要求。高考制度录取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公开、公正、公平”便成为高招录取工作的基本原则。白恢复高考30年以来,高考制度秉承这一目标.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么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出:教育公正已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底线,现行的高考制度是至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一种制度;高考制度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高考制度的不断推行,使得社会对知识、人才培养方面认识不断深化。在目前情况下,高考制度仍然是科学、合理、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国内外经多年实践并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同顾高考制度30年的发展历程.应该说高考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一)高考制度成为无青年学生必经的人生洗礼过程。而且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弱势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回
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体现公平竞争的一种方式。是保证社会公平的底线.在形式.1-.至少是一种体现公正的刚性制度。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中.无论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农家子弟.还是来自城市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子女.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珲想的学校.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成为国家、札会的栋梁。这是一种尊重“人”的伦理表现。人们受教育的权利不再受到阶级、身份、地位的影响和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相同、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
(二)高考制度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全社会学习的热情.促进社会不断发展。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巾的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
人们的学习热情。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把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大学生作为努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起到了以考促学的作用;另外高考制度是选拔性考试,必然会存在激烈的竞争.正是因为有了高考制度的竞争,才能更好地激励一批批的学子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成为优秀人才。高考制度使伞社会沉浸在一种“知识至上”的良好氛围中。人们都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这样的良性影响下.整个国家借助知识这一生产力.不断地迅猛地发展着。
(三)高校的扩招。使更多人拥有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
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南“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从而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
(四)高考制度标准的制定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社会的人才水平。
由于实行阂家统一招生考试标准,确定同级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同一区域内),可以保证同类学校生源整体素质的相对接近.缩短各个学校的质量差距.便于宏观蒯控和评价各高校的教学质量,使其在同一起点上起跑,为国家、社会更好地堵养各类专业人才。
二、反思高考制度的“过”
文科 专业(一)高考制度合理与否需要人们再次反思。
高考制度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各省份自主命题.从单一纬度的评价到多元评价模式的兴起。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命题组的不断努力。高考制度正在不断地趋于合理。
98
但是,对于每一个考生和家庭来说,没有99%的成功.只有100%的失败。目前,高考制度在合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考制度是一个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的最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但是.在高考制度这一指挥棒影响下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最多只能说是会学习会考试的机器。对于他们是否真正具有能力,高考制度还是存在着考核的盲区。
其次,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单一性,埋没了许多人才。也不利于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高考制度的偶然性和个人发挥程度等各方面决定一次考试衡量出学生真实“价值”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次单一的考试只能体现一些表面现象,而对于考生的真实水平这类内涵实质性的事物无法真正体现。虽然前几年增加了春季高考制度。可是这种形式的高考制度并没有多少大学和考生参与.实效性不强。形同虚设。
再次.高考制度分数与招生录取相联系的录取方式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按“考生志愿+总分排队”录取.其他的表示考生总体素质或其他方面素质的测试结果如果仅作为定性的参考条件在现有录取体制下事实上几乎不起作用。学校各有其特,因此在录取时应优先考虑符合本校特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而学校才能更好地生存。
另外.高考制度分数说明一切的评价功能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良。混淆能力测试和知识测试之间的界线.也看不出任何道德等因素在其中的影响。这种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考试制度,会使学生在人格培养上出现缺陷,会使他们的个人成长发展产生偏差。
(二)高考制度公正与否需要人们深入探讨。
作为关系到考生前途命运的一次“大海选”。高考制度的公正性逐步成为考验整个社会的重要评判标准。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再次强调:“教育公平是最大公平”。我国近30年来的社会发展.可以说与高考制度公正性的不断改革密切相关。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平等、民主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高考的质问,特别是对高考公正性的质疑也越来越尖锐.主要集中在地域间的不平等和对不同智力类型学生的不平等两个方面。
2000年部分省市的学生高校录取分数表⑦
第一批录取第二批录取
省(市)
文理文理北京465476443440
天津486488446432
重庆533529495478
辽宁519515485453
河北520543499501
河南666629617569
陕西652594581530
甘肃495506锅4474
安徽521534493482
四川52453048l473
贵州487474419390
地域间的不平等是指个体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地缘非正常的高相关性。不同地区的考生在最终的录取分数上会出现很大的差别。
从上表中的录取分数差异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最终录取的分数上是不同的.他们享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比如,河南与北京的考生相比,河南的文科生要高出201分.理科生要高小153分才能获得与北京考生同样被第一批录取学校录取的机会。而第二批则要分别高出174分和129分。如此巨大的差距,对于一个获得对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受高等教育的发展机会而言。其不公正性非常可怕。
除了不同地域间的差别.城乡差别在地域间的不平等现象中也是非常的明显。这种不公平现象在城乡中学升学率中可见一斑。
1998年,全国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为50.7%.农村初中毕业生数为8654859人。普通高中招生数为515102人,升学率为5.957%,城市当年的初中毕业生数为2893359人,普通高中招生数为1367038人.升学率为47.24%,相差约41%。。血n此不公平的地域间的不平等。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除了地域间的不平等。因为考试内容的片面性与人的多种职能相矛盾,造成了对某些智力发展良好.但是不符合考试要求的考生的不公正.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同题。
根据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研究。人的大脑包含7个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
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哳目前的高考制度只对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他方面都得不到反映.特别是人际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这类对人的生活能力有着重大影响的智力类型.基本上都得不到反映。这样的评价标准.只是在选择片面发展的人。而对于那些除语言与逻辑方面之外的智能发育良好甚至是超强的人。不给公平的教育机会。例如韩寒。因此.目前的高考制度在对不同智力类型学生的不平等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问题的。
纵观高考制度发展的这半个世纪。风风雨雨.有喜有悲。高考制度对社会、对国家、对每一个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高考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个人的提升,不可否认,它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与先前的科举制度相比较.目前的高考制度在合理和公正上都有着巨大的先进性。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教育人才、评价人才.在考试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人。让社会在高考制度的带动中,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蓝野.敖红.也谈高考的功与过[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侈).
②摘自《中国教育报),2000年7月19日,第4版.
③字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年.
(蓟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教育实验应走向师生的生活世界
许淑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教育实验是在教育情景中。主动地变革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控制来获得教育现象因果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师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实验的源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实际的教育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离师生生活世界的现象。本文主要从教育实验的假设、评价和推广三方面分析教育实验与师生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育实验师生的生活世界
一、师生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实验是在教育情景中.主动地变革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控制来获得教育现象因果规律的教育研究
方法。教育实验能为教育改革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育工作者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校教育更贴近师生的生活。教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教育实验既要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需要。又不能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又不能忽视学生进步的直接促进者——教师的发展.教育实验应走向师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世界。在自然而然、平平淡淡的过日子的态度中.我们成为与别的主体的开放领域相统一的、有着生动作用的主体。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由主体给予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l】生活世界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理性生活与德行生活的统一。生活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一个意义世界。
教育是师生之间精神能量转换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心灵得到感应,情感产生共鸣,并对学生的个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实验是通过对教育活动中一些因素的控制.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教育实验既要体现
出它的科学性和研究型,又要体现出它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实验应该关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和学生。并走向他们的生活世界。但是。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离师生生活世界的现象。下面从教育实验的假说、教育实验的评价和教育实验的推广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二、教育实验偏离师生的生活世界
(一)教育实验的假说偏离师生的生活世界。
科学进步的过程实际是提出假说.再证实或证伪假说的过程。按波普尔的研究,假说的提出不是任意的。只有发现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才可能提出有重要意义的假说。只有那些有重要意义的假说才被理性拿出来检验。教育实验研究亦是如此,以一定科学思想为依据而推想m的假说.是理论突破的预兆。是突破性或非常规性实验的导引。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教育实验偏离师生的生活世界,不到问题,提不出真正的假说;或提出的是含混的、非理性的假说;有些假说是孤立的,无体系、无根据的。
(二)教育实验的评价偏离师生的生活世界。
.在对教育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有时只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即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或者只重视实验的近期效果。忽视了教育实验的后效性。教育实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只通过一个终结性的测试就能表现出来的。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使实验适应师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程度给以合适的评价。
(三)教育实验的推广偏离师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教育实验的推广也是如此。因此要想取得一定实效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从1994年开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经过五年的探索性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元婕.我国高考多元评价制度建设之困境与出路[J].湖北招生考试,2005,(国.
[3]婷,黄小忠.论我国高考的教育评价功能以及改革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4]戴家千.关于完善高考制度的几点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07,(8).
[5]董野。敖红.也谈高考的功与过[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学位办。十一五”研究生教育创新重点项目(Z D0610)成果之一
9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