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唯一作家”浩然
所发文章不代表本号的意见,仅作陈列,便于大家批判阅读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稿!
投稿邮箱 :*******************东博书院网站网址:www.dongboshuyuan
东博书院网店小说《星陨全套1,2》荣获2015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点击页面底部蓝字“阅读原文”,访问东博书院网店购买签名版,作者将利润全部捐献本公益账号“”第一作家浩然:
我从没为以前作品后悔过民主与法制时报 宗边●他的辞世标志着那个时代的远去●面对起起落落,他始终未改农民本
被称为“时期唯一作家”的浩然2月20日早晨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76岁。作为“文化”的重要代表,浩然的辞世标志着那个时代的远去。
浩然本名梁金广,1932年生于唐山,少时读过3年小学,16岁加入中共。他当过8年村、区、
县基层干部,1954年起任《河北日报》记者、北京俄文《友好报》记者、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担任专业作家,后任北京作协主席。
“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后悔过”
1998年浩然自称:我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受了伤的文艺战士。迄今为止,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后悔过。为此,引来争议一片
浩然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作家,有关他的大的争议有两次。第一次是因1994年完整的四部《金光大道》得以出版而引起。浩然在1970年2月开始动笔写《金光大道》,历经几年写完,共分四部,前两部在“”时出版,过了近20年后,《金光大道》才由京华出版社出齐。
它的出版引起的否定比肯定多得多。艾青说:作品虽然没正面写“”时代的现实,但却是用“”时期的主流思想来表现50年代的“路线斗争”。文章主演的电影
杨扬于1994年11月13日发表的《痴迷与失误》一文中说:《金光大道》在艺术表现上并没有什么成就,那种概念化的描写,那种假大空和佯装的幸福感,都是“”特有的东西,也构成了该书的“精粹”部分。《金光大道》与其说是在表现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农民的正确、伟大,
还不如说是在为“”历史唱赞歌。否则,这部小说决不会一枝独秀,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但也有不同等声音。张德祥在1995年第4期《文艺争鸣》发表文章说:这些批评共同的特征是以“政治标准唯一”为价值标准,即你《金光大道》产生于“”时期,你“应和”了极左政治,政治倾向性决定了你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如今已是90年代,这种陈旧的观念毕竟不能再决定作品的命运了,《金光大道》的重印和发行说明了历史的进步。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98年。一篇《浩然:要把自己说清楚》的长篇访谈在《环球时报》上发表后,一场争议随即而来。这篇长文披露了浩然的几个惊人观点:(1)迄今为止,我(浩然)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后悔;相反,我为它骄傲。我最喜欢《金光大道》。(2)我认为我在“”期间,对社会、对人民是有贡献的。(3)我想我是一个奇迹,亘古从未出现的奇迹。文中浩然自称:“我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一个有所贡献、受了伤的文艺战士。迄今为止,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后悔过。”说法遭谩骂
这些说法很快招来一片谩骂。文章发表后,来自上海和北京文艺界的攻击声音非常多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共和国文学50年回顾与检省》中称,那场争论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首先是怎样看待《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的问题,其次是有关浩然在“”中的“奉命创作”及与江青的关系。
对于是否利用与江青的关系去整别人,浩然称:“在当时的形势下,我没有利用我在社会上的影响,搞任何整人的勾当,没搞任何歪门邪道,没有顺应一些样板的路子,而是本着自己的理解,尽力地坚持正确的方向。”
这些说法很快招来一片谩骂。文章发表后,来自上海和北京文艺界的攻击声音非常多。对此,时任北京市文联主席的管桦在《名家》1999年第6期上发文指出:、人民公社共产风等是脱离了生产实际水平,而浩然的作品根本没有这些,他写的是互助合作。互助合作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市委和中央对浩然进行了调查核实,是已经作了结论的。浩然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是北京作家民主选举出的,是北京市委认可的。
管桦从政治上肯定了浩然,张德祥则在艺术上对他的作品作了适当的肯定,张在《名家》1999年第6期《我所理解的浩然》一文中说:只要不怀着偏见,应当承认,他的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时期唯一作家”
“”中,浩然的作品成了唯一可看的书
在一段特殊时期,浩然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偌大中国,得到官方完全肯定的只有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这一个作家就是浩然。“”中,浩然的作品成了唯一可看的书。在“”时期,浩然这个16岁入党、32岁写出长篇小说《艳阳天》、只上过3年小学的农民子弟,创造了中国文坛的“奇迹”,亘古未有过的“奇迹”。有人说浩然因为《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而成为中国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家,有人说他是“”时期唯一的“得意分子”。十年“”中的浩然,前六年(1966-1972),浩然出于对共产党、的感情,拥护“”,并“出于自己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浩然语),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和一些短篇小说。
1973-1976年,由于《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受到了“四人帮”特别是江青的青睐,浩然本人也在天桥剧场、钓鱼台、大寨、人民大会堂等地多次得到江青的接见。《艳阳天》在文艺极度萧条时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出品,导演林农,主演张连文、郭振清、张明子、马精武)。
浩然此后平步青云,由一个普通的农民作家一跃而成为江青的大红人、拟议中的文化部副部长,也是江青的座上常客和“钦差大臣”。
1974年,浩然被江青“亲自委派”到西沙岛前线视察,一路风光,回京后写出了《西沙儿女》(诗体小说)。后又奉江青之命视察大寨,并写成《大地的翅膀》(报告文学)。
浩然还参加了中共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四届全国人大。1976年9月,成为文学界唯一参加治丧委员会的代表。常以“文学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名义参加外事接待,还曾出访日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