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带你了解56个民族中的哈尼族)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绿春,是民族文化的富集之地。在全县3096.86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哈尼、彝、瑶、傣、拉祜等少数民族,全县辖9个乡(镇)21.5万人,其中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属全国县市级哈尼族人口比例之最。绿春是中国130多万哈尼族文字标准音所在地,境内的阿罗欧滨,因都玛简收的美丽传说,而成为国内外哈尼族普遍认同的原始宗教圣地。因此,这个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哈尼山乡,正如她美丽的名字“绿春”一样,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族文化,都是绿的,是原生态的,从而形成了绿春别具一格的哈尼文化生态县。绿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最富特。生活在绿春的哈尼族,因居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差异,又分为哈欧、白宏、期弟、卡多、腊咪、西摩罗等支系,每个支系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绿春多姿多彩的哈尼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活在绿春的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独具特的民族文化。在绿春,阿罗欧滨文化对哈尼族的影响根深蒂固。被称为哈尼族原始宗教圣地的阿罗欧滨是地名,在绿春县城东部的分水岭原始森林一带,是世界哈尼族民间传说的“遮天大树”遗址和叙事长诗《都玛简收》的发生地。阿罗欧滨文化对哈尼族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等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哈尼族的文化母体,涵盖了哈尼族的农耕
、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礼仪习俗、宗教、天文历法等。阿罗欧滨是哈尼族心灵的家园,它的影响不仅渗透到国内的哈尼族,还远及东南亚一带的哈尼族,每年祭祀阿罗欧滨的活动构成一系列的绿春本土民族文化。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的日子,生活在绿春县城附近的十二个哈尼族村寨都要共同举行祭祀阿罗欧滨的活动。那天,对于生活在绿春县城梁子上的十二个哈尼寨子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值得纪念的日子,整个祭祀活动在庄严、肃穆中举行,对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也有严格要求,祭祀主持人只有该县大寨村的“咪谷”(龙头)才有资格,其它十二个村以本村的“咪谷”为领头,带2至3人代表本村参加,凡参加祭祀阿罗欧滨活动的人,要求必须家史清白、夫妻齐全、五官端正、健康等。祭祀时用1头肥猪(公),2只鸡(公母各一只),1只公鸭以及茶水、酒、猪鸡肉、米饭等作祭品。祭祀那天,除那头猪外,其它所有的祭品都要在阿罗欧滨吃掉。祭祀完后,把那头猪,分成十二份,由代表本村的“咪谷”背回村里,然后把它分到每家每户。那天,生活在绿春县城附近的十二个哈尼族村寨共同分祭品,成百上千的人共同尝祭品,虽然每家只能分到手指宽的一片猪肉,但大家对尝了祭品来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能带来好运深信不疑。一个民族的一个祭祀活动,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如此深入人心,只有在绿春这片土地上,才能滋生出如此的节日。祭祀阿罗欧滨主要是为祭祀有恩于哈尼族的美丽姑娘都玛简收,及其给哈尼人赐予生命之源的阿罗欧滨
神山神林,祭祀向哈尼人提示年轮节令的那棵遮天大树王。对祭祀阿罗欧滨,在哈尼族地区有一个比较广泛的传说:远古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哈尼族女子“都玛简收”,因逃婚四海游历,走遍了哈尼地方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每到一地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和歌谣。一天,简收姑娘拄芦苇拐杖孑身来到东仰(绿春)阿倮欧滨,这时,简收又饥又渴,她把芦苇拐杖插在泉边伏身饮水,当她喝饱水起身拔拐杖时,却怎么拔也拔不起来,芦苇拐杖瞬间长成了遮天大树,简收姑娘顺大树升了天。从此,哈尼地方日月星辰不见了,大地漆黑一片,哈尼人不知了年月日,分不清白天与黑夜。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也不能把那棵树砍倒,后来是通过都玛简收的神示,才砍倒了那棵遮天大树,哈尼地方重见了天日,万物又获得了新生,太阳出来时人们叫白天,星星月亮出现时叫夜晚。哈尼地方有了白天和黑夜,但还没有年月日。人们根据砍倒的遮天大树有十二条树根,定一年为12个月;树枝有三十枝,定一月为30天;树叶子有360片,定一年为360天。从此,哈尼族有了自己的历法。大树砍倒后,树根遗址处冒出十二股泉水,十二股泉水流向十二方,哈尼人沿十二股泉水流经的地方生息繁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