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的产生与民俗、汉族的民俗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 案 首 页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授课日期
班  级
课题:                  中华民俗的产生与民俗、汉族的民俗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了解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授课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和现场演示相结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课本  教学视频  激光笔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2.1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教学内容
   
备注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新课讲授
一、概况
1、名称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2、语言文字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3、宗教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4、饮食
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主食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二、主要传统节日
(一)春节
1、春节来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二)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四)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课堂小结
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课后作业
1、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服饰特,搜集服饰习俗的资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