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随营军校”教学训练转变的对策探讨
作为“随营军校”的我军各级教导机构,是部队军事训练的先行者、示范者、探索者。以推进网络化、模拟化、基地化教学训练为抓手,突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教学训练,积极探索新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教导机构教学训练深入发展,对于全面促进基于信息化条件下教导机构教学训练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信息化;教学训练;对策
作为“随营军校”的我军各级教导机构,是部队军事训练的先行者、示范者、探索者。如何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教导机构的教学训练,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给各级教导机构的转型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的客观需要,积极推动教导机构教学训练深入发展,必须以战区作战任务为牵引,把推进网络化、模拟化、基地化教学训练作为抓手,突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教学训练,积极探索新的特点和规律,优化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员施教能力,切实把各级教导机构建设成为人才培训的基地、军事训练的样板、部队建设的窗口,全面促进基于信息化条件下教导机构教学训练的转变和培训质量的提升。
一、着眼网络聚能,积极推进教导机构网络化教学训练
教导机构编制小、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缺,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力量相对薄弱。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强大的聚合功能,实现地方教授、军校专家、部队首长等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导机构三尺讲台的零距离延伸;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信息反馈和教学训练过程的实时管控;实现海量教学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一是构建分布式网络教学体系。着眼实现异地互联互教,以地方互联网、全军军事训练网、教导机构局域网和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网络设备为依托,以军级教导机构为中心,搭建起院校、地方、部队横向互通,军、师、旅、团级教导队纵向互联的分布式网络教学体系。着力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功能厅等主要教学场所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对现有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功能完备,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军地院校、部队与教导机构协作沟通,切实构建起以外聘专家、教授和部队首长为主的常态化异地同步课堂网络视频教学体系,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提高专长任教和联合教学训练效益,实现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二是优化教学训练管理模式。集中现有技术力量,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开发为重点,
围绕多媒体教材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网上作业考核、模拟演练等,开发研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训练管理系统。拓展教员课堂面对面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教员网上授课、网上答疑和学员网上作业、网上自学,把教员“八小时”以内的“满堂灌”和学员“八小时”以外的自主学紧密融合。对教员授课情况和学员学习训练情况进行计算机网络实时监控和管理,建立电子档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三是整合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围绕提高教学训练信息资源使用效益,按照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功能突出的原则,加强教学训练信息资源库建设。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采集、积累各类教学信息资源。既采集全军教学训练中横向或纵向的完整信息,又采集本战区可能作战对象的技术装备、作战理论及战场地理环境,重要作战目标的详细参数,而后进行分类整合,形成适合教导机构所需的教学信息资源,以满足教员、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实现教学训练信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交互共享。
二、立足科技前沿,积极推进教导机构模拟化教学训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进教导机构模拟化教学训练的关键在于模拟化教学训练设施设备的研发、装备和使用。
一是坚持科技主导,当好“试验田”。按照先于部队、优于部队、专于部队的标准抓好模拟化教学训练。一方面,要瞄准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把握部队教学训练的现实需求。着眼部队新式武器装备的配发使用和战斗力生成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教导机构训练骨干集中的优势,牵头组织技术革新、模拟训练器材研发和相关训法研究,当好“试验田”,着力研究出一套符合新装备特点,适应部队需求的模拟训练器材和行之有效的组训方法路子。同时,按照综合集成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盘活现有仿真模拟训练装备器材,变资源独享为资源共享,避免仿真模拟训练装备的大量闲置和资金采购浪费,发挥现有装备器材的综合效益。
二是立足现有条件,拓宽保障渠道。作为教导机构既无专业技术力量,又无专项科研经费,必须结合实际教学训练任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筹措经费,多方式技术攻关,加大模拟教学训练装备器材的研发力度。同时,通过向上级请领仿真模拟装备器材、从部队借调信息技术装备、利用民用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军地联合研发装备器材等方法,努力解决仿真模拟训练装备器材不足的问题;通过全程参与仿真模拟装备规划设计和教学工作,自主培养锻炼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为推进模拟化教学训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打破传统的独立保障和自我保障模式,积极与军队院校、地方科研单位、院校、通信公司协作,实现与民用资
源的共享,建立军地一体的联合保障模式,通过构建网络化的保障体系,将各种专业保障力量融合编组成集研、教、学综合一体的保障单元,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三是突出教学重点,创新方法手段。仿真模拟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的崭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训练的要求。必须加强训法战法研究,突出干部学员网上模拟对抗演练和士兵学员实兵交战模拟系统的教学训练,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教学训练,学习借鉴外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总结梳理近年来我军仿真模拟装备器材使用训练的研究成果,结合培训任务特点,区分层次、对象、兵种,科学构建复杂电磁环境下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一批贴近部队作战实际、适合军事工作特点、具有较强实用意义的理论成果,带动部队仿真模拟训练的创新发展。三、紧贴部队需求,积极推进教导机构基地化教学训练
当前,全军已在各战区分别建起了多座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为部队开展相关训练提供了较好的训练保障,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但战区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保障规格高、规模大、保障对象有限,较难满足部队小规模、多批次训练的需求。而作为部队专项训练机构的教导队,具有分布广、组训活、投入小的特点。因此,把各级教导机构建成部队训练的小型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持“随营”特。在完成按纲施训任务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为部队服务,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部队需要什么样的训练保障条件,就想方设法提供什么样的保障条件。加强与部队的双向交流沟通,建立健全教员定期调研和学员岗位任职情况反馈机制。同时,借鉴院校“联教联训”模式,广泛组织参训学员直接参与部队重大活动、军事演习和地方院校学生军训,让干部学员担任各级参谋人员、导调人员、评判人员,让预提士官学员担任地方学生军训教官和部队临时新训骨干等角,不仅能够培养锻炼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可较好地解决部队训练导调人员不足的问题。
军校录取条件二是瞄准基地标准。目前,教导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仅仅局限于完成一般性教学保障任务,既没有配发相关通信保障、电子对抗、卫星定位、指挥方舱等装备,也没有配发联合作战指挥训练信息系统和陆军师旅团指挥训练信息系统等主要信息化装备系统,更不具备计算机模拟电磁环境的技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化、模拟化训练的需求,无法营造逼真的复杂电磁教学环境。因此,坚持高标准建队、高起点育人,就是要瞄准战区训练基地的标准去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就是要着眼部队轮训需求和教学任务实际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重点建好网上模拟对抗训练室、仿真交战训练室、综合战术训练场等教学训练设施和场所,真正把教导机构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部队的小型基地。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教导机构是基层部队的教学单位,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配合部队训练承担临时性培(集)训保障任务,可以说教导机构干的是教学工作,却又没有完善的教学机制,处于“上不沾院校教学研究的边,下不靠部队训练的谱”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与各级院校形成有效的交流机制,共享利用院校的研究成果、研究资源;另一方面,要与部队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同步训练、共育人才,区分层次和专业,定期进行教学训练骨干交流换岗锻炼,定期收集反馈部队训练情况,促进教学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使“小基地”这艘航母扬帆起航,载起部队训练走向深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