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
作者:
来源:《世纪人物》2017年第03期
作者:
来源:《世纪人物》2017年第03期
从1956年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走过61年,在这期间中国的航天技术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成绩傲人。我们在为祖国走向科技强国道路而激动的同时,不禁想起一个人——钱学森,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中国导弹之父”,由于回国效力,中国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在美20年没买一美元保险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他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他转学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大科学家冯·中国两弹之父是谁卡门教授,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其老师的指导和合作下,他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声名鹊起,成为和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
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青的正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然而,他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的胜利在望让他看到: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临!他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漫漫回国路
1949年10月6日,钱学森夫妇和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商议着如何早日回国服务。第二年夏末,他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随即准备全家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意料到这次回国路却如此漫长。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与此同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钱学森被无端地怀疑为共产党。
根据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指示,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极具军事价值的世界一流火箭专家回到“红”的新中国。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他,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进行残酷地精神上的折磨。最后在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不得不将其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克利夫兰总统号(Pres. Cleveland)经香港于10月8日折返中国。他回国时,一二等舱船票已卖完,他不顾远涉重洋的辛苦,毅然而然买了几张三等舱的船票,为了想要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钱学森也因此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中国航天事业起飞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这是谁也不曾想到的,刚成立的中国,航天事业犹如一张白纸却能在短时间取得如此的成就。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