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镇文化与旅游的发展
10城市规划2班 朱文峰
摘要:在旅游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发都排上了日程,作为旅游名城的大理也不例外。而之于大理,喜洲镇是为重要一份子。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基础和传承的白族重镇喜洲镇,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现代科学旅游发展规划工作下,喜洲镇的旅游发展必定会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关键词:概况,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作者:朱文峰,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生。
1.喜洲镇的概况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端,距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下关32公里,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也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214国道、大丽公路(大理-丽江)、新环海西路(环洱海)从喜洲镇西面、中部、东部南北贯通。全镇国土面积161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47536万元,财政总收入943万元,人均纯收入3853元,总人口63275人,其中白族人口占85%,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建制镇。
2.喜洲镇的历史旅游文化基因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
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保存着“三坊以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特的喜洲古镇就静静地躺在洱海水畔。她像是一个被洱海的臂弯轻轻呵护的老人,也像是世世代代守护着洱海的神灵。白族是一支拥有非常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早
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的先民们就在洱海旁开始定居生活,世代繁衍生息,并且在建筑、绘画以及雕刻上都创造了极高的成就,而这些,为如今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2.1喜洲镇的历史沿革
西汉置叶榆县治所曾建于此,唐代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史称“史城”、“史赕”或“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元朝称喜洲,明、清沿元制,也称喜洲,隶属太和县。1953年设喜洲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建镇。
214国道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境而过,沿海水路有木船、机动船通航。是云南十大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古迹有儒、佛、道教的大小寺院数百院,古牌坊、古戏台和古桥,蝴蝶泉、天龙洞、海舌和花甸坝,具有民族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一进两院”、“一进四院”、“四合五重堂”等民居建筑。
2.2喜洲镇发展旅游的基因
喜洲镇无论是文化、建筑、风俗等均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发展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特产业型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喜洲历史悠久,镇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有国家、省、州、市四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
第二、白族民居建筑独特,镇内有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大批明、清、民,国到当代各时期各具特的白族民居建筑,为全国少有的白族民居风貌,为国内外游客所瞩目,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第三、自然景观优美,镇辖区有驰名中外的蝴蝶泉,有杜鹃花盛开的景点景区。
第四、民族文化浓郁,以白族为代表的服饰、语言、饮食、音乐、舞蹈、民俗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气息,对游客很有观赏价值,是了解白族文化最具代表的窗口。
3喜洲镇面临的问题
喜洲古镇现存许多有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因素,耸立在白族民居中的水泥电线杆鳞次
栉比,杂乱无序的电缆和电线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和 完美。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设施相当薄弱,旅游者的用餐主要集中在四方街附近的几个露天小摊,餐饮接待上不了层次和团队规模。古镇里缺乏规划有序的干净的厕所,卫生环境条件很差,古镇内没有景点标识和解说系统,使旅游者的游兴大打折扣。
喜洲旅游小镇要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保护喜洲的自然生态系统外,喜洲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也不容忽视。小镇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表现为以白族为代表的服饰、语言、饮食、音乐、舞蹈、民俗。目前喜洲古镇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不少,但消亡也比较严重。如喜洲庆洞的“白族绕三灵”于2005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面临进一步保护的压力;甲马纸、白族大本曲、以及白族民间手工艺中的手绣等面临正在流失或已经流失的危机。
大理市喜洲镇是云南22个开发建设型的旅游小镇之一,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小镇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如何同步协调的问题,在喜洲旅游小镇建设的文化关系中存在需求与供给、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农村与城市等或隐或显的结构矛盾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喜洲旅游小城镇建设与喜洲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与喜洲生态环境 保护的关系、 与大理古
城、鹤庆新华村等大理州内特小城镇、 与大理州以外的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发展的关系、与大理旅游发展的关系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4.喜洲镇的旅游发展新规划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是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大批明、清、民国到当代各时期各具特的白族民居建筑,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喜洲古镇长期鲜有大的发展。
然而这个局面从2006年开始有了转变。近几年来,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凭借自身实力和战略发展眼光,主动积极投入喜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先后对董家大院、海心亭、海舌等一批重点民居和著名景点进行了修葺、改造和扩建,喜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开发建设的旅游小镇示范项目。
在过去的七年中,大理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近几年投入数千万元进行喜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而于2006年8月通过《喜洲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后,大理市共计投资3.15亿元,花3年时间完成了8平方公里的古镇开发建设。喜洲古镇被改造成为了庄园与民居错落有致、田园风光与民俗生活交织协调的旅游观光古镇,成为大理特产业型小城镇的新亮点。
4.1喜洲镇规划新举措
在管理上,由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升级到专业化运营旅游与古城保护工作,大理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与喜洲镇共同出资组建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喜洲古镇保护开发项目。
在具体的古城维护和开发工作上,进行了明确的工作分工和目标规划:大理州委、州政府在召开的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将喜洲古镇保护开发列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之一,按照规划开展喜洲古镇保护开发工作:
一是以三个“中心”为主实施保护开发,即以喜洲古镇四方街广场为中心进行旅游观光开发;以白族商帮代表之一的严家大院为中心实施白族民居保护和开发;以董苑迎宾馆为中心实施旅游宾馆及接待设施开发。
二是对喜洲古镇内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和完善,逐步改造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环境因素,改善外视环境,增强古镇的吸引力,总体上保证古镇风貌的原真性。
三是对喜洲古镇四方街广场以及周边主要街巷进行修复、改造,形成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
向周围延伸的主要游览观光干线。
整个规划以恢复古镇风貌的保护开发为主,在对古镇风貌和文化进行悉心保护基础上,结合古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古镇范围内建设进行整治,把喜洲建设成为以白族民居和民俗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民居观光、民俗文化展示的特产业型小镇。
在后续发展规划当中,喜洲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中还将有计划地开展对大理地区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周城、白族传统“绕三灵”活动保持至今的自然村庆洞等区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以喜洲古镇为中心、辐射蝴蝶泉景区、周城和庆洞民俗参观区等大理旅游新核心区,增加大理旅游新亮点。
4.2喜洲镇未来发展展望
喜洲古镇的成功开发和建设,不仅表现为很好地利用和挖掘喜洲传统的生态文化资源,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经济生态相结合的有机系统,促进喜洲民族文化与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还应该意味着不破坏喜洲民族文化生成的社会土壤,以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为手段,通过小镇的开发,发展民族生态文化经济,建设民族生态文
化旅游小镇大理古城旅游。使喜洲古镇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实现喜洲镇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来畅想这样一个面面,狭窄而深长的喜洲小镇的街道上,穿梭着当地的农人。他们穿着白族的服饰又或是身着略显破败的卡其蓝中山装,脸上的表情矜持而沉默。而常常出现的让人觉得奇异和惊叹的奇妙天空和光线,当这样的光线照射在喜洲旧旧的街道上时,恍若隔世的感觉异乎寻常的强烈。满脸络腮胡的老爷爷坐在街边出售包装简易的热豆浆,两颊微微泛红,神情非常的怡然,嘴里还燃着长长的烟斗,看上去颇像是一位传说中的智者。
伴随着循序渐进的保护性发展工作的进行,这样的一幅画卷将永恒的存留在喜洲古镇上。
参考:
中国经济时报 2007.08.02
百度百科喜洲镇介绍
博雅地名网喜洲介绍资料
春城晚报 2006.08.14
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总83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