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
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
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
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
●王玉民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天文”是非常重视的,史书的《志》总是以《天文志》为开篇,类书也经常把“日、月、天文”放在最前面。明末清初时期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实不光“三代”,在整个中国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贩夫走卒,都非常关心头顶上的天象。本文我们以古代诗词中对金星的描写为例,看一看古代的普通文人墨客对“天文”的关心到什么程度。
金星是一颗行星,在通常的夜空中,它的亮度仅次于月球,那灿烂的光芒在星中十分惹人注目,所以从远古起,它就成了天上除太阳、月亮之外人们最先关注的对象。开始,人们用最简单、直率的名字——“明星”来称呼它: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经·风·东门之》)
“帘外严霜皆倒飞,明星烂烂陲”([唐]贺《夜坐吟》)
另外,人们还给它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如启明、长庚、太白、太皓……,从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很多有趣的话题,如金星的晨昏星交替现象、太白金星神、金星昼见、金星与弯月的关系、金星与星占等等。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金星出现的“晨昏交替”现象
古人很早就发现,在天亮前,有时会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从冉冉升起,仿佛在向人们报告,黎明快要到来了,所以人们就形象地把这颗星称作“启明星”。人们又发现,有时在黄昏太阳西沉后,西天会有一颗星星迅速明亮起来,天黑透时,它已成为全天最光亮夺目的星星,当然,不久它也就随着消失的昏影一起徐徐落下,它的出现过程,好像在预示着长夜来临一般,于是人们叫它“长庚星”。庚,是“续”的意思,表示黑夜长续,有人解释为五更的“更”,也通。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诗句“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正表现了古人的这种认识阶段。民间还把天狼星也加进去,称天上这3颗最亮的星为“大毛郎”、
“二毛郎”和“三毛郎”,其中“大毛郎”是长庚星,“二毛郎”是天狼星,“三毛郎”是启明星,现在北方农村还流行着“大毛郎出,二毛郎赶,三毛郎出来白瞪眼”的说法。天黑以后,大毛郎,即长庚星先出现,逐渐向西沉去,然后是二毛郎(天狼星)在后追赶,等三毛郎启明星出来之后,天就开始发亮,最后一颗星也看不到了,故称“白瞪眼”。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人们又发现,启明星和长庚星不会在一个夜晚都出现,晚上看到长庚星时,早晨就看不到启明星
,反之亦然;后来人们又发现,启明星和长庚星的亮度变化和移动方式非常对称。终于有一天人们明白了:启明星和长庚星原来是同一颗星,它们总是交替出现的。由此看来,“大毛郎”和“三毛郎”在一夜里前后出现只不过是民间的想象和误传而已。
现在我们知道,金星的绕日轨道在地球轨道以里,我们从地球上看去,金星总在太阳的两侧摆动,最大不超过46°,所以形成了这种晨星、昏星交替出现的现象。
宋元之交的诗人、书法家仇远的小诗《纪事》,写得颇有情趣和意境,其中提到了启明星:
柴扉深闭百虫秋,落叶幽花露未收。野僻了无鸡报晓,启明星在树梢头。
诗人可能是在秋夜里赶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终于遇到一户人家,不料柴门紧闭,虽然这家没养鸡,听不到雄鸡报晓声,但诗人抬头一看启明星已挂在树梢,知道不久就要天亮了。
南宋诗人王之道的《和鲁如晦七夕》诗,写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看牛郎织女相会,以启明星为由头,作了独特的想象:
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启明不为牵牛计,又放送曙来。
用什么看日食
看来七月初七这天诗人为了看牛郎织女相会,耳听着邻家的筵席箫鼓声,守了整整一夜,不料启明星慢慢从升起了,诗人忍不住埋怨道:启明星也不替牵牛星考虑考虑,人家一年好不容易相会这一次,你又老早的把黎明和白天召唤来,多煞风景!
也许是晚上观天的机会更多吧,人们称呼“长庚”的时候比称呼“启明”的
时候要多得多,特别是知道了二者是一颗星后,干脆经常用“长庚”代替“启明”,因此古代描写“长庚”的诗句非常多,而且写的也不一定是晚上的金星。
看唐代大诗人白的名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前二句是用南朝王子猷雪夜兴起,寻访朋友的典故,表现诗人对王十二的向往,随后四句全是写天象,有浮云、有孤月、有银河、有北斗,有长庚,为后面铺写二人的孤傲不、清高自赏的品格打下了伏笔。
有些诗里明显写的是晚上的长庚,如“往来不特地之灵,西有长庚一点星”([南宋] 王义山《钱长白左丞》)。白在上首诗里写的也可能是晚上的长庚。等有的诗句就明显写的是“晨星”长庚了:
苍龙已没牛斗横,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北宋]轼《夜泛西湖五绝》)
诗人夜泛西湖,直到接近黎明,苍龙星座已经西没,牛、斗星宿已
横在南天(看来是公历5、6月份,只有这时,黎明前才有此天象),东天的金星则慢慢升起,因为特别亮,显得芒角四出,十分耀眼。后二句是说,因为西湖是游览区,禁止打渔,夜里偷着钓鱼的人都趁天未亮收起竹筒溜走了,诗人乘的游船经过,只听到湖里的浪涛声(菰是一种水生禾本类植物,可产茭白,蒲,指可用来编制扇、席的水生蒲草,菰蒲常代指湖泽)。
南宋著名诗人万里有小诗《月中炬火发仙山驿,小睡射亭五首》,写的清新活泼,生动形象,我们选其中3首欣赏玩味一下:
蹈月何销秉炬行,也防月落未天明。果然留下长庚去,更赚行人作晓星。
诗人看来是在一个月圆未圆之夜,半夜就从客栈起身,举着火把赶路,累了在路边一个亭子里小憩。他发现月光很明亮,不点火把也能看清道路,不过他并没有让火把熄灭掉,因为如果月亮落山、天还没亮,还是用的着火把的,果然,黎明前月亮就落了下去,只剩下金星在东天高挂,替行人照耀着行程。
长庚初让月先行,不料姮娥也世情。趣驾冰轮渡银浦,乱抛玉掷长庚。
月亮偏西在先,金星升起在后,故称“长庚初让月先行”,不料月中的嫦娥也是性情中人,她奔忙中驾着月亮渡过银河,为表达自己的心意,把一些白亮的星星远远抛给了金星——很可能是此时出现了流星雨,或一到几个大的火流星,才会使诗人作出这样的联想。
月轮已落尚残光,一似两山没夕阳。次第长庚都落去,日华犹未出扶桑。
头二句写的非常形象,月轮已落,西天还能看到一些剩余的月光,再看东天,已泛起鱼肚白,东西两山此时都如同是夕阳落下的景象。再等一会儿,月光不见,长庚也落去了——这里的“落”不是落下,而是金星的光芒敌不住越来越亮的曙,慢慢在天光中消失了——这时天已大亮,但太阳仍然没有露头呢。
太白:金星的通用名称
在我国古代,金星的通用名称是“太白”,“太”这里表示“极大”,“太白”即“白到极点”的意思,这个名称生动体现了金星光芒极白极亮的特点。
宋元之交的诗人方回有《七月初一日早起》写道:
太白星初上,参旗井钺连。新秋知几日,酷暑极今年。
既然是早起所作,星又是“初上”,毫无疑问这时的太白星是晨星。“参旗”、“井”、“钺”都是古代星座名,这三个星座都属冬夜星空,在夏末秋初的早晨,正好从升起,与晨星太白参差相连。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位很熟悉星象的人,诗中所叙都是实写。
明初辅佐朱元璋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基在他的戎马生涯
中,曾写了这样四句诗:
四更城上寒,刁斗鸣不歇。披衣出户视,太白光如月。(《从军五更转》)
基在守城时四更醒来,只听得城上巡更的刁斗敲击声不断,寒气阵阵,他披了衣裳开门察看时,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太白星光,看来这时正值“金星最亮日”前后,所以他才作出了“光如月”的惊叹。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著名的《热海行送侍御还京》一诗中,曾这样夸地描写海水之热: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即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此海并不热,只是因在炎热的中亚腹地,靠近沙漠,被传成了“热海”。诗人想象:造化之火在暗暗燃起天地这个大炉子,干吗只烘烤西北的一角呢?其热气逼人,融化了月亮的广寒宫,侵犯了天上的太白星,地上一直进逼到漠北匈奴,实在是无与伦比了!
诗把“月窟”和“太白”放在一起写,是拟人手法,因为月窟有女神嫦娥,太白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位神仙。凡看过《西游记》这部小说或电视剧的人,对天宫里那位“太白金星”一定不陌生,太白金星是一位文官,留着长长的白胡子,老态龙钟,擅长息事宁人,经常在玉皇大帝和悟空之间做和平使者。
想一想,在古罗马神话中,金星即维纳斯女神,是爱与美的化身,怎么在中国,金星就成了白胡子老头了?其实,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也是一位女神,她穿着黄裙子,戴着鸡冠,手拿琵琶,而且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是道教诸神的“第四把手”,她明朝以后才被人们改造为《西游记》里白胡子老头形象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