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欧亚大陆东部
概述
黑龙江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中国最北部的边疆省份。南起东宁县的南端,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西始大兴安岭北部的大林河源头以西,东至乌苏里江入黑龙江汇流处。地理座标:北纬43°25′至53°33′,纵越纬度为10°02′;东经121°11′至135°05′,横垮经度为13°84′。省内南北相距约有1120公里,东西长约有930公里。北部有黑龙江,东北部有乌苏里江,与苏联的水、陆边界全长约有3045公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
黑龙江省由中苏最大界河黑龙江而得名。清代满族人称黑龙江为“萨哈连乌喇”。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置黑龙江将军,驻城永戍。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设行省定名为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盆地等。境内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均为山地,海拔多在800-1600米之间,属于中低山类,全省中部地区东西两侧较低,东部为三江平原,西部为松嫩平原。三大山地、两大平原相间排列,构成南北高、东西低、境内无高大山脉的地势特点。自然地理景观多种多样: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分布着大面积的中温带地带性的暗棕壤,拥有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地带性森林植被,形成典型的温带森林自然地理景观;在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北部地区,分布着寒温带地带性山地灰化土,拥有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地带性森林植被,形成寒温带的森
林自然地理景观;在三江平原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土壤,形成沼泽地自然地理景观;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温带草原土类,是中国著名的大草原之一,形成典型的温带草原自然地理景观。
由于地势的影响,黑龙江省内形成了黑龙江及绥芬河两大水系。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构成黑龙江水系;省内东南部的大小绥芬河等构成绥芬河水系。平原区不但河流多,天然湖泡也较多,有中苏边境的兴凯湖、山区火山熔岩堰塞的镜泊湖及270多年前火山活动而形成的五大连池等。总水域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加上各种规模的人工水库,总计水域面积达到80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1.8%。黑龙江省自然地理形态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黑龙江省大部分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水热条件较好,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在-6°—5℃之间,南北相差10.2℃。大部分地区年较差大于40℃,是全国年较差最大的省份。年平均日较差除平原地区外均大于12℃。热量资源是全国较少的省份,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大部分地区在1600—2600℃之间,持续时间全省多在100—150天。无霜期除大兴安岭地区北部不足100天外,大部分地区均在100—140天。日照时间较长,大部分地区为2300—3000小时之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30千卡/平方厘米,相当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两广一带。但南北差异很大,纬度相差一度太阳总辐射量相差1500卡/平方厘米。
黑龙江省年降水量平均为400—600毫米,东部山地区降水量较多,西部平原区较少,成东西向有规律的
变化。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60%。黑龙江省降水量与全国比较,是最稳定地区,年降水变率大部分地区都在20%以下。
黑龙江省内有两大水系和四大湖泊,总水量为772.2亿立方米,为全省工农业生产、交通航运、水力发电及生活用水等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源。全省河流蕴藏的水能资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可开发水电资源为612.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21.3亿度。1984年全省已拥有500千瓦以上水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14.11万千瓦;1985年发电3.92亿度,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4.4%。
黑龙江省山地面积为3619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53.2%;平原面积2867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42.1%;水面及其他面积321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4.7%。其中农业用地2514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6.9%;林业用地347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1.1%;牧业用地32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8%。
黑龙江省土地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山地、丘陵、漫岗、平地、低地,又有草甸、沼泽、风沙地、盐碱地等。全省耕地面积13393.18万亩(1985年统计数字),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广阔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土质肥沃,土壤结构良好,其中有60%是属于黑土和黑钙土区,是世界上少有的黑质土壤地区。
黑龙江省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省份之一,有草原11297.65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4%,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为9122.47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0.7%。全省蕴藏着丰富矿产,在已经探明储量
的40多种矿产资源中,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油母页岩;黑金属矿产有铁、锰、钛;有及贵重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钨、铋、金、银等;稀有金属矿产有钽、铍、镓、铟、镉、硒、铀等;非金属矿产有水晶、硫、磷、钾长石、硼矿、砷以及云母、石棉、石墨等。在这些矿产中以石油、煤炭、黄金、石墨最为著名。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黄金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的12.6%,居全国第二位;铜、铅、锌、钨等也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最为丰富,很多树种是省内所特有的,木质优良,品种齐全,是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和供应基地。森林总面积为23896万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4%;森林总蓄积量为14.68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15.3%。森林复被率为35.5%。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以及完达山山地一带。在5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木质优良的树种中,有珍贵的红松,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和冷杉等,阔叶树种中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此外,还有榆、杨、桦、椴等树种。
在广阔的林海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在野生植物中有经济价值的约743种,仅药用植物就有627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107种。其中人参、防风、刺五加、黄芪、龙胆草等,其蕴藏量和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此外,可食用的山野菜有65种,如蕨菜、黄花菜、蘑菇等。野果有50余种,主要有山葡萄、草莓、榛子等。
在广大山区和森林、草原地带,还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有国内外驰名的东北虎、丹顶鹤、梅花鹿,有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驼鹿,有稀有的珍贵动物猞猁、鸳鸯、马鹿、麝、狼獾、大天鹅、小天鹅等,这些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种类。野生动物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毛皮动物中的紫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之一,麝鼠皮在国际市场上有“软黄金”之称。药用动物种类颇多,有高等脊椎动物81种,爬行纲动物11种,哺乳纲动物36种。可制造多种名贵药品,如梅花鹿的鹿茸即闻名世界。
在黑龙江省自然地理环境中,丰富的水利、土壤、动物和植物资源,构成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自然资源受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与掠夺,黑龙江省工农业生产十分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业生产经过36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有了迅速提高。
农业生产方面,全省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8546.6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3393.18万亩。总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8534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2872万亩。交售商品粮612.4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42.8%,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发展速度也很快,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重点,门类齐全、布局较合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到1985年,全省已有工业企业17624个,比1949年增加两倍多;工业总产值达到350.4亿元,比1949年增长47倍。1985年,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生产原油达到5528万吨,长期居全国第一位;生产煤炭624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生产原木为1667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业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组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588公里,到1985年发展到4978公里。1949年客运量1250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11625万人,增长9倍多。到1985年末,全省已有公路通车里程45487公里,占全部综合运输网总长度的82%,比1949年增长7.7倍。水运方面,由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为骨干航道,构成了优良的天然水运网,1985年航运里程为4696公里。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了通往广州、上海、北京、西安等地的航空运输网络。目前全省除了旅客民航外,还有林业航空、农业航空、工业航空等多种形式。管道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大庆至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全长1507公里,贯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4省,大庆油田内部管道总长达到1.7万多公里。1985年原油外运量达到5000多万吨。
黑龙江省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黑龙江全省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和改造利用下,已成为祖国重要财富组成部分。面积最大的省是哪个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