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手指
课题 | 手指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 |||||
教学 重点 |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 |||||
教学 难点 |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 |||||
第一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作者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5)分钟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足见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手呢?请把你们的手伸开,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及每一根手指。) 2.鼓励交流:同学们,你们说,哪根手指最好看,哪根手指最有用?(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课题:对于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的美丑和作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就叫手指。(板书课题:手指)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5.谈话过渡: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 以学生熟悉的谚语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
新课 教学 (32)分钟 |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交流,解答遇到的不懂的词语。 2.指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3.互相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4】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互相交流,并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写)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分写)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总写) | 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就是在平时的读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默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基本形式,是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奠基的训练。 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最基础的一项。有条理地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概括主要内容,可以兼顾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3)分钟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
一、看拼音写成语。 mǔ zhǐ sāo yǎng huì wù tàng shāng yà shāng ( ) ( ) ( ) ( ) ( ) nǐng kāi luó sī miǎo xiǎo yǎng zūn chǔ yōu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语。 喷pēn( )pèn( ) 血xuè( )xiě( ) 薄báo( )bó( ) 拧níng( )nǐng( )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简单---( ) 舒服---( ) 薄弱---( ) 渺小---( ) 四、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堂皇 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附庸 形容气势宏大。 养尊处优 单薄;不雄厚;不坚强。 薄弱 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A.五个手指的特点 B.五个手指的特点 C.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 ||||||
【答案】 一、拇指 瘙痒 秽物 烫伤 轧伤 拧开 螺丝 渺小 养尊处优 二、喷水 喷香 血液 流血 薄被 薄弱 拧干 拧开 三、复杂 难受 雄厚 庞大 四、(1)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2)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3)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4)薄弱:单薄;不雄厚;不坚强。形容事物在外界影响下容易受挫折、被破坏或发生动摇的状况。 五、C | ||||||
第二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3)分钟 |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作家丰子恺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 |
新课 教学 (33)分钟 | 二、品读课文,认识手指,感悟写法 (一)品读课文,认识手指。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描写手指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养尊处优的尊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3、4】 大拇指特点: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食指特点: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中指特点: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大拇指: ①他的性格是什么?(板书:大拇指——最肯吃苦。)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它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5】 例如拉胡琴,……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采用拟人和排比的写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它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 ④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把自己想象成大拇指,用大拇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2)食指: ①食指的性格是什么?(板书:食指——能干机敏)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6】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终是他主干的。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排比的写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特点?(“全”“都” “最多”“必须”) ④启发学生借助自己写字时的感受互相交流食指的重要性。 ⑤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把自己想象成食指,用食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3)中指: ①中指的性格是什么?(板书:食指——养尊处优)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7】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描述了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特点?(“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④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观察自己的中指,感受中指的特点。 ⑤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把自己想象成中指,用中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4)无名指和小指: ①无名指和小指的性格是什么?(板书:能力薄弱)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他们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8】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③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做一些动作,观察自己的无名指和小指指,感受他们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谴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把自己想象成中指,用中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5)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三、首尾结合,读文明理 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作者从“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感悟其中的道理。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并小结。 【出示课件9】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要表达的内容,为准确深刻地体会作者要传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做好了铺垫。 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老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选自己所爱,展自己所长。用各具个性的方式参与语文学习。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4)分钟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丰子恺先生在散文中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 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2.作业: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
板书 内容 | 大拇指——最能吃苦 食指——能干机敏 手指 团结就是力量 中指——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
一、看拼音写词语。 niǔ kòu miàn mào miǎo xiǎo xiǎng shòu fù yōng ( ) ( ) ( ) ( ) ( ) ài zēng mào xiǎn chā yì xiàng mào táng huáng ( ) ( ) ( ) ( ) 二、读一读,把加点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意思不变。 1.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 ) 2.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 3.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 三、我读懂了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1.食指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1)这句话运用了 的手法。 ①对比 ②拟人 ③夸张 (2)突出食指 、 的外形特点。 2.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 人的全体,阐明“ ”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 ||
【答案】 一、纽扣 面貌 渺小 享受 附庸 爱憎 冒险 差异 相貌堂皇 二、1.用力 使劲 2.秀美 3.体面 三、1.(1)① (2)突出食指直落、强硬的外形特点。 2.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 ||
教学反思 | ||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揭示课题后,首先,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出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出具体写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的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接着理清文章的思路,给文章分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等形式,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理解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体会其写作特点。最后再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拓展环节,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时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加以改进;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 ||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彩。他写散
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